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直到午后,萧迟处理完所有事,才到后宫去。
小太子已经会走路,听到宫奴行礼的声音,站起来跌跌撞撞就往殿门走去,看到他父王,抱住他父王的腿。
小公主出生时比弟弟大,现在反而没有弟弟快走路,只会爬。
但爬得贼快。
手里小玩具一丢,就啪啪往前爬,抱住她父王另一条腿,攀着她父王的腿站起来。
萧迟垂首,就看到一儿一女紧抱着他腿,分别仰着小脑袋儿望着他。
此时此刻。
此情此景。
萧迟忽然就觉得,与敌党斗智斗勇,理朝政再......
**一百零四**
春棠在晨光中醒来,屋外传来清脆的鸟鸣。她披衣起身,推开窗,看见院子里李然正在修剪那株开得正盛的梅花。枝条间花影婆娑,像是谁在轻声低语。
她站在窗前看了许久,直到张明远轻轻推门进来,递给她一杯温热的茶。
“昨晚又收到几封投稿。”他低声说,“有一封是手写的,字迹有些颤抖,但很认真。”
春棠接过信纸,展开一看,是一段关于五十年代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坚持为村民看病,甚至不惜冒着被批判的风险,偷偷救治一位被打成“右派”的教师。
“这些故事……”春棠轻声说,“它们就像雪地上的脚印,一旦融化,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张明远点头:“所以我们要快点整理出来。”
他们回到老屋的工作桌旁,沈明辉已经坐在那里翻阅资料。桌上堆满了稿件、旧笔记和几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个普通人的面孔,有的笑容灿烂,有的神情凝重,背后都藏着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
“这封来信的作者,是个退休的老工人。”沈明辉指着其中一封,“他说自己年轻时曾亲眼见过一场学生游行,后来被强迫写检讨,从此再没提起过这件事。”
“现在他想说出来。”春棠轻声说,“哪怕只是写下来。”
“对。”沈明辉点头,“他知道我们不会让他署名,但他还是写了。”
春棠翻开笔记本,在空白页写下:
>“沉默不是遗忘,而是等待有人愿意倾听。”
>
>“而我们,就是那个愿意听的人。”
**一百零五**
几天后,林婉清带来了一个新消息??有一位海外学者联系了他们,希望将《沉默者的声音》翻译成英文,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这是一个机会。”林婉清说,“如果能在国际上传播,也许能引起更多关注。”
春棠沉思片刻,问道:“这个人可靠吗?”
“是我以前在留学时认识的朋友。”林婉清回答,“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多年,一直希望能找到第一手资料。”
他们决定尝试。春棠亲自挑选了几章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交给对方翻译,并附上一封简短的说明信:
>“这本书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审判。它只是为了让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不再被遗忘。”
>
>“他们的故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被记住。”
信件发出后,他们开始等待回应。日子一天天过去,窗外的梅树渐渐落尽花瓣,新的嫩芽悄然生长。
某天夜里,春棠忽然接到一通电话,是林婉清打来的。
“好消息。”她的声音透着兴奋,“那位学者已经把第一章翻译完成,并且成功发表了!”
春棠握紧手机,心跳加快:“真的?”
“是真的。”林婉清笑着说,“而且反响很好,已经有几位国外的教授表示感兴趣。”
春棠挂断电话,望向窗外,夜色深沉,却星光璀璨。
她走到书桌前,在笔记本上写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只要有人愿意抬头看,黑暗就不是永恒。”
**一百零六**
随着作品在海外逐渐传播,他们也开始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回信。
有位旅居美国的华人写道:“我是在图书馆偶然读到这篇译文的。读后泪流满面,因为里面描述的那位老师,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还有一位法国的学生留言:“虽然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但我从文字中感受到了真实的情感。我想了解更多。”
春棠将这些留言一一保存,有时会在深夜独自翻阅。每一封信,都像是一颗种子,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悄悄生根发芽。
“我们做到了第一步。”她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至少,有人听到了。”
“但这还不够。”张明远补充道,“我们需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们可以尝试制作音频版本。”李然建议,“这样即使网络受限,也能通过其他方式传播。”
“还有纸质小册子。”沈明辉点头,“虽然成本高一些,但更难被完全封锁。”
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李然负责技术部分,包括音频录制与加密;张明远与沈明辉继续整理口述资料并撰写新章节;而春棠则负责统筹整体内容,并与海外联络人保持沟通。
工作变得比以往更加繁忙,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我们不是在对抗什么。”春棠曾在一次访谈录音中说道,“我们只是想让世界记得,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沉默中坚守,在黑暗中发光。”
“而我们,只是接力传递这束光的人。”
**一百零七**
春天渐深,院里的草木繁茂起来。风拂过屋檐下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在低语过往的故事。
某日午后,春棠收到了一封来自匿名读者的邮件。信中只有一句话:
>“谢谢你,替我说出了我一直不敢说的话。”
春棠看完后,眼眶微微湿润。她回复了一句话:
>“我不是替你说,我只是愿意听。”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写作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轻易抹去某些声音。
她将这封邮件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旁边是他们最初写下的一句话:
>“历史不是用来掩盖的,而是用来照亮未来的。”
窗外,阳光洒在石阶上,温暖而安静。远处的孩子们在奔跑,笑声清脆,如同春风拂过山岗。
张明远走进来,看见她站在墙边,便轻声问:“你在想什么?”
春棠回头看他,笑了笑:“我在想,也许我们做的一切,真的会留下些什么。”
“当然会。”张明远握住她的手,“因为记忆,是最柔软的力量。”
他们相视一笑,一如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围炉而坐,写下第一行字。
风雪已停,春光正好。
**一百零八**
不久后,他们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
一份来自境外的研究机构邀请他们参与一个名为“沉默者的回声”的项目,旨在收集全球范围内因政治或社会原因而被压制的历史记录,并将其整理成数字档案库。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林婉清分析道,“如果我们能加入这个项目,我们的资料将更有机会被长期保存。”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更大的风险。”张明远提醒道。
他们经过慎重讨论,最终决定接受邀请。春棠亲自起草了一份详细的资料清单,并附上了所有匿名投稿的原始文本,以及他们采访的部分录音稿。
“这些材料,不只是我们的成果。”她在邮件中写道,“它们属于所有愿意记住的人。”
项目负责人很快回信,表示欢迎他们加入,并承诺将严格保护数据安全。
“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信任的地方。”春棠看着电脑屏幕,喃喃道。
“不只是地方。”沈明辉说,“而是人。”
他们知道,这条路依旧艰难,但他们也明白,真正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一百零九**
夏天来临,蝉鸣声此起彼伏。院中的葡萄藤爬满了整个凉棚,绿叶间垂下一串串青翠的果实。
春棠坐在藤椅上,手中拿着一本旧日记。那是她母亲留下的,里面记录了许多关于家族往事的片段。
她轻轻翻开一页,上面写着:
>“有时候,最勇敢的事,不是说出真相,而是选择不忘记。”
她合上日记,望着远方的天空。云朵缓缓飘过,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斑驳陆离,如同时间的碎片。
张明远走过来,坐在她身边。
“你在看什么?”他问。
“在看过去的影子。”她回答,“也在看未来的光。”
他点点头,握住她的手。
“我们会继续走下去。”他说,“直到世界再也无法遗忘。”
春棠笑了,眼角微微湿润。
“是啊。”她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我们愿意记得。”
风轻轻吹过,葡萄藤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她的誓言。
风雪已停,春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