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柳黎让人给库房的架子和格子都给编了号,用木牌写了号码挂在格子上,一格一格清楚明了。
然后再点了一伙能干的太监宫女,让他们在灵翠阿玖等人的监督之下开始查账整理库房。
要是人不够用的话君惊鸿还会从外头再招一堆库房回来查账,并且找一些能工巧匠查查那些古董珍宝是不是真货。
有些人对这件事有颇多怨词,认为这是不让他们过个好年,要是查出个所以然来必得清算旧账,到时候又要死一伙人,真是不给人活路了。
还有人暗暗道柳黎就该赶紧下去,不当这皇帝才好。
“古董字画放这儿,珠宝放那,那些绣品容易坏的要好生放着,还有大件摆的地方也有讲究。”太监对库房做了区域划分,分门别类地统计摆放。
分类只是小事,真的大事是算账本,一笔一笔的能把人眼睛看花头发掉光。
库房清点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柳黎只把事情交给灵翠,让她拿出气势去监督众人,不能让他们松懈搞鬼。
同时还下令,等清完库房重重有赏。
而柳黎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初五就是复朝的日子了,百官要上朝要参拜要觐见要纳言。
他们主要议论的就是那篇百官书,
那百官书已经悬挂于道观之中,被不少人参阅了,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打算百官书在道观悬挂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再转场,务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份百官书的存在。
“此百官书一出,京城哗然,许多女子皆以圣上为傍,不愿再行针织女红,吵闹着要出门务工,要读书,更有人狂妄,想要与男子一同入朝为官。”
大臣们把京城近日的情形说了一下,心内暗道真是荒唐真是荒谬,女子怎么能如此不讲规矩伤风败俗。
太可笑了。
都是这个女人闹得!
“好啊,这很好。”柳黎笑道,“朕原以为女子大多会安于现状,接受不了这篇百官书,没想到她们还愿意与男子一般行事,朕甚感欣慰。”
“臣以为,这样下去早晚会出大麻烦。”大臣道,“若女子也跟男子一般外出读书见客务工,甚至入朝为官,岂不是有伤风化?而且女子本弱,力量多不及男子,极易遭人蒙骗拐卖了去。”
“所以。”柳黎顿一顿,“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事了。”
“朕记得古书上有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户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倘若我黎朝能够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海升平,商旅野宿。那么,我们还用得着怕女子不能安心出门,怕妇孺会被人蒙骗拐卖?”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打造出一个太平盛世,那么这些都不成问题。”柳黎道,“还是说你们自认无能,做不到给天下百姓一个太平?”
柳黎的目光扫过众人,看得众人心虚不已。
又有人说要在各地兴建学堂、工坊需要很多款银,恐怕朝廷开支吃不消。
“循序渐进,又不是要你们一夜之间把学堂给盖起来。”柳黎道,“如今京城可再开一间学堂,还有京城附近也可增设,另外江南一带要率先实行,权当做试点。”
柳黎打算修改赋税,她觉得现在的赋税太繁太杂了,没有重点,而且苛捐杂税,让很多百姓深受其害。
要改,既要收得上税也要让百姓好过。
幸好她此前赈灾南下过,加上从秦安那儿也知道了一些南方的情况,明白那儿的经济状况和田地情况。
不过修改赋税是大事,即使她是皇上也不能一个人一张嘴就决定了,要大臣们群策群力。
她可以一意孤行,就是后果可能比较严重。
一个大臣和她反目不要紧,一群大臣和她反目就比较可怕了。
大臣们也知道柳黎做过的事多,不是那些住在高楼里不知世事的人好糊弄,也不敢欺瞒,只说赋税太少朝廷难以支撑开销。
“此前太上皇修建九华宫,耗费颇多,若是不增反减,今年要再出个什么情况怕是不好。”大臣道。
“所以,朕还有一个主意。”
“前朝本与西域南疆边境多有交通贸易,互通易商,但是由于贼人叛乱,征战多年,导致边境贸易也凝滞多年。现在朕登基,决意重新开始商市。”
古代是重农抑商的,因为在贫瘠的年代,粮食就是一切。柳黎自诩做不成袁爷爷,不可能发明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
可是他们需要粮食也需要钱,粮食就是开垦荒地,多种地。要钱的话,就是通商一条路了。
“圣上此举本意是好,只是通往西域的路原本是通的,可是近年来西域各国战火纷飞,又有匈奴息慎等族挑拨离间。即使是当年秦王也没能处理完这件事,现在实在不是通商的好时机。”
当年君惊鸿为了能巩固中原这块大地,也是为了和北域的息慎族和谐共处,最后决定放弃西域的通商之路,也就是放弃和西域的建交。
再后来,他为摄政王之后便“弃武从文”从一个战神转为文臣,每天处理政务,思考怎么让百姓安居乐业。
于是出于休养生息恢复耕种的目的,君惊鸿几乎放弃了外贸通商。
“那如果非要重新与邻国贸易互商,那我们应该做什么?”柳黎问。
“恐怕必须得派兵重新打通西域互商之路。”
“可是。”又有大臣道,“如果打战的话,又需要耗费军需,是一大笔开支,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大臣带着一丝讥笑道。
想要盖学堂,盖工坊,想要修建运河必须要钱,可是要收税就要互商,互商要打战,那也需要钱。
无限循环中。
“丞相,你可有何高见?”
“如果是军饷的话。”君惊鸿带着一丝笑容,“不成问题。”
“塞上本就储存了大量军饷还有马匹,去岁臣前往塞上阅兵,又为塞上军营征集一批军饷。这些本是是为了地方塞北匈奴的,用在西域通商之上,便是正好的。”
反正横据在那条路上的也大部分是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