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05章余波(第1/2页)
开春的雨水带着铁锈味,渗进轧钢厂新铺的水泥地缝。厂区东墙倒了一截,露出里面蜂窝状的劣质砖块——那是去年“节约运动”的成果。
何雨柱踩着砖渣勘察,鞋底沾满红色泥浆。后勤科长递来维修预算,数字比重建还高。“郑干事批的条子。”他指着签名栏,“说用旧料就行。”
倒塌的围墙压坏了地下电缆。抢修时挖出更糟的状况:主干线外包皮碎裂,铝芯裸露如伤口。“这是大跃进时埋的线。”老电工摇头,“早该换了。”
停电持续三天。冰库里的军工半成品开始变质,酸味飘到厂办会议室。郑干事把事故报告摔在桌上:“明显是阶级破坏!”
调查组进驻第一天就发生怪事。档案室1978年的线路改造记录不翼而飞,值班员说昨夜见过郑干事查资料。
小李正在修备用发电机。他指着控制箱里的新零件:“这是日本货,去年才进口的。”零件编号与库存单对不上——多出的二十个继电器不知来源。
真相随着春雨浮现。郊县供电所检修时发现,有段电缆被私接到轧钢厂家属区。顺藤摸出个地下录像厅,老板正是郑干事妻弟。
“借电搞活经济嘛。”郑干事在党委会上振振有词,“总比某些人里通外国强。”眼睛瞟向小李的俄文笔记。
矛盾在抢修现场爆发。老周带人挖沟时刨出民国时期的电缆沟,郑干事非要填埋:“挖深了影响厂基!”
深夜,何雨柱打手电复查。电缆沟壁有新鲜凿痕,撬开松动砖块,里面塞着成捆的铜线——正是去年失踪的军舰电缆。
郑干事被停职那天下雹子。冰粒砸在揭发材料上,墨迹晕成一个个灰圈。材料里夹着供电所的电费清单:录像厅用电量是厂区的三倍。
新党委书记来自军队。他巡视车间先摸机床底座,手指沾满油污:“设备保养差,打仗要出大事。”
军工订单突然增加。弹壳磷化要求改配方,新工艺产生大量废水。环保科拿来红头文件:即日起执行排放新标。
污水处理设备报价吓人。郑干事突然复出——他写了万字检讨,主动请缨搞技术革新。
他的方案简单到粗暴:废水兑清水直排河道。“本来就是达标水质,稀释更安全。”
老周偷偷取样检测。报告显示重金属超标百倍,河道淤泥已呈诡异彩色。他把报告塞进何雨柱办公室门缝。
次日清晨,报告出现在郑干事桌上。批注鲜红如血:“诬陷革命干部”。
全厂污水管开始改造。郑干事亲自监工,用报废的化工管道当新材料。焊工拒绝施工:“这管壁蚀穿了,要漏的。”
工程还是强行推进。通水试验那天,全厂都听见地下传来闷响。郑干事对着喇叭喊:“正常水锤现象!”
真正的灾难在半夜发生。埋管区地面塌陷,废水涌出形成毒潭。夜班工人老孙踩空跌落,救起时双腿已溃烂。
医院诊断书写着:铬酸烧伤。病房外,老孙家属的哭声像钝刀割过走廊。
调查组这回动了真格。挖掘机刨开地沟,报废管道碎得像蛋壳。采购单被翻出来,供应商是郑干事堂弟开的皮包公司。
郑干事被带走时很平静。他整理着中山装领口,对何雨柱笑了笑:“你猜下一个是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5章余波(第2/2页)
答案来得很快。新到的电解铜掺假,熔出的弹壳带气孔。追查发现采购员收了回扣,而审批人竟是住院的老孙。
生产线全面停产。军工代表天天蹲在炉前,眼看交货期逼近。何雨柱带着小李查遍废料场,最后在垃圾堆找到解决方案——那批彩虹弹壳的镀废料还能提纯。
土法提炼炉支起来,酸雾呛得人流泪。老周操作时防护面具破裂,脸颈灼伤送医。病床上他拉住何雨柱:“别停,前线等着呢。”
弹壳终于达标那天,全厂却笑不出来。医院通知:老周伤口感染,需要截肢。
赔偿方案引起更大风波。厂里按工伤标准赔,家属举着血衣堵厂门:“一条腿就值三百块?”
何雨柱调出档案:老周是临时工,没签正式合同。招工表推荐人栏写着郑干事名字。
阴雨绵绵的清晨,老周女儿举着父亲的照片跪在厂门口。照片里是年轻的老周,站在苏联专家身边笑,手里拿着技术革新奖状。
新党委书记现场办公。赔偿金翻倍,老周转正式工退休。公告贴出时,人们发现公章盖歪了——管印章的办事员是郑干事外甥女。
小李开始整理所有技术档案。他在储藏室发现1976年的安全记录:同样位置塌陷过,当时压伤的是郑干事竞争对手。
线索像锈铁丝般纠缠。何雨柱夜访老孙家,病人蜷在床上不说话。床头柜放着新收音机,标签印着“外汇商品专卖”。
暴雨那夜,厂区变压器爆炸。抢修时电工发现人为短路痕迹——用老周病房偷来的输液针做的搭线。
嫌疑指向小李。他工具箱里找到镀铬的输液架零件,辩称是搞技术革新。
查案陷入僵局时,河道下游出事了。渔民捞出死鱼,鱼鳃挂着彩虹色黏膜。环保局顺流追查,排污口指向轧钢厂废弃的第三排水口。
那个水口根据郑干事方案已封死三年。撬开水泥封块,里面管道光亮如新——分明经常使用。
秘密在雨夜揭开。管道通向新建的外贸车间,那里正在电镀出口首饰。负责人是郑干事妹夫,工商登记写的是“集体企业”。
所有线索突然贯通。何雨柱带人冲进外贸车间时,镀槽里正滚着出口美国的铜手镯。原料来源记录被撕得只剩半页,残片能看见“军”字。
全厂停产整顿那天,梧桐树冒了新芽。工人们坐在操场开大会,听新书记念整改措施。小李坐在最后一排,手指在膝盖画电解槽草图。
散会后人群久久不散。老赵突然走向废料堆,捡起个变形的弹壳:“这也是咱的心血。”
有人开始捡废品,很快堆成小山。何雨柱推来手推车,把废料运回车间。
熔炉重新点火时,烟囱冒出的烟格外白。老周的女儿送来饭盒,里面是她爹用左手写的建议:用珍珠岩代替石英砂做铸模。
试验一次成功。报废率降了五百分点,厂报却只字不提——编辑是郑干事的老部下。
春深时,厂区每个角落都扫得干干净净。只有墙根处留着道水渍,形状像根生锈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