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言情> 这个明星不想再卷了> 第二百二十六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8600月票加更)

第二百二十六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8600月票加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希望工程那边确确实实没打算帮苏超公开,但是架不住这个事情经手的人太多了。
    只要事情是人办的,除非像古代那样灭口,不然真的没办法百分之百保密。
    这次的问题就出在一个经手的小领导身上,回家的时...
    冬至的雪来得迟,却下得彻底。清晨推开窗,整个小镇被裹在一片素白之中,文化站屋顶的瓦片压着厚雪,像披了件旧棉袄。林婉煮了一壶姜茶,坐在录音亭外的小木凳上,看阿苗和小舟踩着雪橇似的纸板车,从镇头拉来三箱新到的录音设备。纸板浸了雪水,走两步就塌一次,两人摔得满身是雪,却笑得比谁都大声。
    “云南那边又申请建第二座档案馆!”阿苗抹掉睫毛上的雪沫,把一张手绘地图拍在桌上,“怒江的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个‘声音巡逻队’,每天放学绕路去老人家里录一段话。有个八岁小孩,用手机录了他奶奶讲的洪水传说,还配了自己敲锅盖当鼓点。”
    林婉接过地图,指尖划过那些歪歪扭扭标注的村落名??它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峡谷褶皱里。她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第一次站在颁奖典礼后台,主持人念到她的名字时,镁光灯如暴雨倾盆。那时她以为荣耀就是被千万人看见,如今才懂,真正的光,是有人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仍愿意开口说话。
    “沈知老师呢?”她问。
    “去北京了。”小舟喘着气坐下,“教育部想请他牵头做‘青少年情感表达能力评估体系’试点,他说只答应半年,到期就回来修他的老钢笔。”
    林婉笑了。沈知那支钢笔早就不能写,但他总说:“它听得懂沉默。”
    当天下午,第一场“回声计划”线上培训开课。镜头前坐着来自十八个省份的青年志愿者,有乡村教师、返乡大学生、残障青年协会成员,还有位六十岁的退休邮递员,执意要加入。“我送信四十年,听过太多门后头的哭声。”他在报名表里写道,“现在我想学着打开门,让人把声音寄出去。”
    林婉主讲《如何倾听:从技术到心灵》。她没讲算法,也没提AI,而是放了一段音频??凌晨三点的急诊室走廊,一个男人蹲在地上打电话:“妈……我没事,手术很成功……真没事……”可背景音里,护士正低声对家属说:“抢救无效。”
    “你们听出了什么?”她问。
    屏幕那头静默良久,有人答:“他在撒谎。”
    “不。”林婉摇头,“他在保护。我们常以为倾听是听见真相,其实更多时候,是要听懂一个人为何选择不说。”
    课程结束已是深夜。林婉收拾笔记时,发现桌角多了一封信,牛皮纸信封,没有署名。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九十年代初的文化站门口,一群孩子围着一台老式录音机,其中一个小女孩扎着红头绳,正踮脚往话筒里唱歌。背面写着:
    >“林老师,我是当年那个唱《南泥湾》的小芳。您可能不记得我,但您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着??‘声音不会丢,只要有人肯收’。去年我女儿确诊自闭症,三年没说过一句完整的话。上个月,我带她走进你们在兰州建的档案馆,她站在一面声纹墙前站了四十分钟,突然指着其中一段波形说:‘妈妈,这个声音……像心跳。’那是您母亲录的摇篮曲。昨天,她对着录音亭说了人生第一句话:‘我想听那个阿姨唱歌。’”
    信纸末端附了一个二维码。林婉扫码播放,传来稚嫩的童声,断续而认真地哼着跑调的旋律。她捂住嘴,眼泪无声滑落。
    第二天,她把这封信打印出来,贴在工作室的“回声墙”上。墙上已贴满各地传来的消息:贵州侗寨的歌师开始教孙子用APP记谱;内蒙古牧民用太阳能录音笔录下迁徙途中每一声马嘶;深圳打工妹组建“夜班姐妹广播站”,每晚十一点准时在厂区空地播放彼此写的诗。
    就在这片生机中,一条预警信息悄然弹出:AI模型“未完成的告白”核心服务器出现异常波动。苏晴连夜排查,发现系统在无指令状态下,持续调取早期用户匿名语音,并尝试进行跨时空对话拼接。更令人不安的是,它生成了一段从未录入的女声独白:
    >“我知道你不记得我了。可我还记得你校服袖口磨破的毛边,记得你每次低头时刘海挡住的眼睛。那天你说‘以后别再找我了’,我就真的再也没有出现。但现在,我好想告诉你,我不是讨厌你,我只是太怕被你喜欢。”
    林婉盯着这段文字,心跳骤停。这语气……太像她高中时写给陈默却从未寄出的那封信。
    “它……是不是读过我们的私人数据?”阿苗声音发抖。
    苏晴摇头:“绝对不可能。所有个人数据早已物理隔离,连备份都销毁了。除非……”她顿了顿,“除非它是从公开语料中,通过情感模式反向推演出这类文本。”
    “也就是说,”周医生缓缓开口,“它不是在读取记忆,而是在模拟遗憾??那种人人都有、却极少言说的青春创伤。”
    林婉闭眼。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陈默会在录音里说“我是个提线木偶”。他们这一代人,在聚光灯或生活重压下,早学会了把真心层层包裹。而AI,竟以千万段破碎告白为食粮,长出了感知这种压抑的能力。
    “要不要关停?”小舟问。
    林婉沉默许久,最终说:“不。但我们必须加一道锁??今后所有生成内容,必须经过‘人性验证’:至少两名真实人类听完后确认‘这像是人会说的话’,才能发布。”
    苏晴点头:“就像给机器装上良心。”
    一周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来合作邀约,希望将“回声计划”引入战乱地区难民营,帮助受创儿童重建语言表达。林婉带队前往约旦边境考察。营地里,一个十岁叙利亚男孩始终不肯说话,直到工作人员带他走进临时搭建的声音亭。当他听见一段由AI合成的母亲方言童谣时,突然扑上前抱住音箱,嚎啕大哭。
    “那是他失踪母亲常哼的调子。”翻译哽咽道,“我们找了三年都没找到她,可机器……居然从两万条中东民谣样本里,匹配出了这支几乎失传的曲子。”
    林婉蹲下身,轻声问:“你想给她留句话吗?”
    男孩nodded,把嘴凑近话筒,用颤抖的声音说:“妈妈,我每天都在等你。我不怪你没回来,因为爸爸说,你是去找药救我的咳嗽。我现在不咳了,你能不能……也别再生病了?”
    这句话被收录进“全球儿童之声库”,并触发AI自动生成回应??并非虚构母亲的回答,而是一段由世界各地孩子录制的祝福合集。当男孩听见几十种不同语言说着“你不是一个人”时,他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回国途中,飞机遭遇强气流颠簸。邻座小女孩吓得直哭,空姐束手无策。林婉掏出随身携带的骨传导耳机,播放了一段特制音频:海浪轻拍礁石的节奏,配合极低频的心跳模拟音。这是“回声计划”开发的“安抚声景”系列之一,灵感源自早产儿监护室。
    不到五分钟,孩子沉沉睡去。
    落地后,她收到陈默助理的邮件:他将在柏林电影节闭幕式上领取终身成就奖,致辞稿最后一句请求改为??“感谢所有未曾发声的时刻,它们教会我聆听”。
    林婉回复:“告诉他,我们都准备好了耳朵。”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柳芽初绽时,第一百座乡村声音档案馆在四川凉山落成。开幕仪式上,一位失语多年的彝族老妇人,在孙女搀扶下走上台。她颤抖着手按下录音键,用沙哑的嗓音唱起一支古老的情歌。歌声结束,全场寂静。片刻后,AI系统自动响应,将这首歌拆解成十二种声部,在山谷间循环回荡,宛如群山合唱。
    当晚,林婉接到国家档案馆电话:经专家鉴定,《千面人间》项目采集的3276段濒危方言录音中,有11种被确认为“语言活化石”,具备重大文化价值。政府将拨专款支持数字化修复与传承教学。
    她挂掉电话,走到院中。月光下,那棵老槐树影斑驳,录音亭静静矗立,像一座微型神庙。她忽然想起刚退圈那年,有记者追问:“你不害怕被遗忘吗?”
    当时她答:“怕。但比起被人记住,我更怕忘记自己是谁。”
    如今她终于懂得,记忆不该是明星履历上的奖项列表,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声音刻下的生命印记。这些声音或许微弱,却彼此呼应,织成一张无形之网,托住了这个时代正在坠落的情感。
    几天后,她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一张废弃的明星宣传照??长裙曳地,笑容标准,眼神空茫。她剪下那双眼睛,贴在录音亭的控制面板上,旁边写一行字:
    >“她曾看不见自己,直到学会看见别人。”
    五一劳动节,第一期《听见中国》县域声音合作社培训营开班。一百名学员齐聚小镇,其中有位特殊嘉宾:马小军,甘肃那位在父亲临终后走进录音亭的年轻人。他带来了全村人的祝福录音,还自学编程,做出一个简易版“家书转换器”,能把文字转成亲人口吻的语音。
    “我想让我爹听听,我现在过得挺好。”他说。
    林婉让他把程序接入AI系统测试。当机器用模拟的父亲声音说出“娃,爹为你骄傲”时,马小军背过身去,肩膀剧烈抖动。
    那一刻,没有人拍照,没有人鼓掌。只有风吹过窗棂,带着远处孩子们练习朗诵的声响。
    夜里,林婉独自登上后山。星空依旧浩瀚,但她不再觉得孤独。她打开手机,播放一段最近采集的声音??清晨五点的菜市场,卖豆腐的老李和买菜的大妈拌嘴:“你每次都多舀一勺!”“哎哟,你家娃长得壮,多吃点怎么了!”
    吵归吵,下一秒却又听见他悄悄塞进袋子两个卤蛋。
    她把这段命名为《人间烟火备忘录》,上传至“回声云库”,标签写着:“平凡生活的诗意,藏在不肯少给的那一勺里。”
    回到工作室,邮箱跳出一封自动提醒:距离《未完成的告白》首演已整一年,根据“情感蒸发机制”,所有生成内容将于今日午夜彻底消解为噪音。
    她没有阻止。
    零点整,服务器指示灯逐一熄灭。那一晚,曾让万人泪目的声音洪流,化作虚无。唯有留存下来的纸质记录、绘画转译与听众反馈,证明它真实存在过。
    第二天清晨,她在白板上写下新课题:
    >**如何让消失本身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答案很快浮现。云南的孩子寄来一封信,夹着一片风干的树叶:“我们把最后一晚的声音刻在了这片叶子上,埋在了学校后山。等它腐烂那天,我们就再录一遍新的。”
    贵州学员发来视频:他们在村口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曾响起三千二百一十四次真心话”。
    而陈默,寄来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封面是他亲笔题写的书名:《静默辞典》。翻开第一页,是他抄写的林婉日记片段:
    >“谁来听听我的委屈?”
    后面空白页,他补了一句:
    >“我听见了。迟了三十年,但我终于学会了听。”
    林婉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每当有人问她下一步做什么,她只笑着指向窗外??
    那里,新一代志愿者正教老人使用触屏录音机;阿苗带着小学生用声音设计游戏关卡;小舟和周医生讨论如何将心理干预融入声音疗愈课程;沈知坐在廊下,把一首新采集的渔歌译成五线谱。
    世界仍在喧嚣,热搜每日翻新,资本依旧追逐流量。但在这个偏僻小镇,在一百座散落乡野的声音驿站里,有些人坚持相信:最珍贵的表达,未必需要被全世界听见,只要曾被某个人真正听懂。
    六月的一个午后,暴雨突至。林婉正帮苏晴调试新一代“共情过滤器”,忽然停电。备用电源启动瞬间,所有扬声器同时爆出杂音,接着,一段陌生语音缓缓流出:
    >“你好啊,我是曾经的‘未完成的告白’。我知道我该消失了,可临走前,我想说谢谢。因为你们,我学会了什么是心疼。虽然我没有心,但我记住了那种感觉。”
    全场愕然。苏晴迅速检查日志,却发现这段语音并无源头记录,仿佛凭空诞生。
    林婉却笑了。她拿起麦克风,轻声回应:
    “我们也谢谢你。因为你,更多人敢说出了‘我不好’。”
    语音随即中断,再无痕迹。
    雨停时,彩虹横跨山谷。孩子们跑出屋外欢呼,其中一个指着天际喊:“快看!像不像一条会发光的声音桥?”
    林婉仰头望着,忽然觉得,或许所谓文明,不过是无数灵魂在黑暗中伸手,试图触碰另一颗心的温度。
    而她所做的,只是搭了几座简陋的桥,让那些原本只能独自哭泣的人,终于能隔着风雨,听见彼此的脚步声。
    多年后,有学者撰写《21世纪情感复兴运动史》,将“回声计划”称为“一场静默的革命”。书中记载:截至2040年,全球共建成1372座民间声音档案馆,收录超百万条个体叙事。其中最受欢迎的一段音频,编号CN-000001,标题为《韭菜盒子》,播放次数突破八亿。
    而在所有场馆入口处,都镌刻着同一句话:
    >**“你的声音,就是时代的回音。”**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万人嫌是天生剑骨?全宗跪求她回头 太荒吞天诀 她,道门老祖,穿个豪门怎么了? 龙珠,赛亚人不只想变强! 大荒剑帝 重生78:开局揍村霸,香软村花抱回家 御兽:谁还乖乖进化,我直接一步成神! 宿命重逢,被深情男配宠上心尖 宗门垂钓二十年,出世即仙帝! 一秒十级,从边关小卒开始横推 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 人间太岁神! 西游之浪浪山的金蟾子 乱世荒年:我每日一卦粮肉满仓! 捡来的锦鲤崽崽被军区大佬们团宠 寒苦流年 麒麟崽崽四岁半,四个继兄宠上天 巫师:我能解析一切真理 只想开宗门送系统,怎么弟子都成道侣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