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19章仓廪实而知礼节(第1/2页)
有人愿意出钱帮八里坡村修学校,这绝对是件大事。
所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顾乡长和王书记衣服都没换,跟着李校长就来了。
书记和乡长到了家里,老黄头夫妻俩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连忙重新烧火做饭炒菜。好在沈薇之前买了一头猪,所以家里还有不少肉,也不怕怠慢了客人。
在夫妻俩忙着做饭的时候,王书记跟顾乡长就已经跟沈薇详细了解了情况,得知她不但要出钱修学校,还要带领乡亲们致富,两人更是万分感动。
谁能够想到啊,一个远在京城的大学教授,会因为一个学生的关系,即将彻底改变八里坡村。
“沈教授,我代表乡里和乡亲们谢谢你了。”王书记道,“就是不知道,你每年要使用多少木薯,需要多少户人家种植。”
沈薇之前的打算是先让黄芩家几个亲戚先种,等他们赚到钱了之后,再带动其他村民们种植。
但现在有书记和乡长大人背书,她觉得也可以适当做一些调整。
“木薯的数量自然是多多益善。”沈薇道,“如果乡里愿意出面协调这事,我想第一年可以让两个生产小组的人试着种植,就挑四组和一组吧,毕竟我们已经跟这两个组的人打过交道了。”
王书记两人不由面面相觑。
虽然八里坡村很小,但四组和一组加起来也有二百零九户人家了。
就算每一户只种植十亩地的木薯,按照平均每亩产出2500斤,总产量就要超过五百万斤!
一斤两分钱,就要超过十万块!
每户人家能够得到超过五百块的收入!
别说在整个乡、整个县,就算放在全国,这种收入的农村又能有多少?
要是每户种植二十亩呢?
三十亩呢?
八里坡可是一点都不缺地,也不缺劳动力的。
“沈教授啊,要不还是先慢慢来,就让四组先试试。”
王书记心里还是略微担忧,他担心沈薇收了这么多木薯卖不掉,以后就不会再来收购了,那这件事就成了虎头蛇尾,让村民们白高兴一场。
“没关系,两个组种植的木薯,我还是能轻易消化掉的。”沈薇道,“而且这种事吧,第一年很多人都会观望,或者少种一点,达不到最高产量。”
“也确实是这个道理。”王书记点点头,道,“那这样吧,今晚我们就在村里住下,明天我们把两个组的村民召集到一起,把情况项溪介绍一下,让村民们自由选择。愿意种的,您跟他们签一个协议之类,最好能给点定金。当然不用给太多,一户给十块钱,也算是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
“没问题。”沈薇道,“正好明天我们打算在学校那边做饭,跟所有学生和四组的一些村民聚个餐。”
“好,那就这样定下了。”
……
第二天一大早,沈薇一行人就来到了学校。卢建刚比他们还去得早,已经等一会儿了。
既然要请客吃饭,买肉买菜肯定是少不了的,两三百人的饭菜,也需要很多人来做。不过这些事卢建刚一拍胸口就全包了,他让人回去,从卢家叫了三十个人,带上大铁锅和办酒席用的蒸笼、厨具,还把自己家的一头大肥猪牵了过来,现让人摁在地上就宰了。
至于菜就更简单了,这个季节别的没有,地里土豆多的是。
几个人扛着锄头没用二十分钟,就挖了几大背篓。还有人从自己家里摘来了豆角、辣椒,也是两三背篓。
等这边猪杀好,临时的锅灶也架了起来,几个妇女把大锅烧得热气腾腾,村里专门给人做酒席的厨子,也自发地系上围裙、拿起了菜刀,开始准备这一顿特别的宴席。
而沈薇跟王书记这边,上午则主要是谈修建学校的事。
现在学校这一片都是村上的土地,而且性质属于荒地,所以只要乡里点头,周围这一片都可以使用。
沈薇的意思是就先不拆旧房子,而是在旁边把新房子建好,等老师和学生都搬过去之后,再把旧房子拆了,跟原来的操场合并成一个大操场。
这样学校看起来就算有点规模了,村委会以后也可以修建在旁边。
对此王书记两人没有意见,他们关心的是这么大的工程,应该交给谁来做。
去县城请建筑队来的话,成本相对就会提升不少,但组织村民修建,又怕质量得不到保障,工期也不稳定。
“我倒是有个人选。”沈薇道,“一组的卢建刚应该能做。”
王书记两人怎么都没想到,沈薇挑来挑去,竟然挑了一个八里坡村最难缠的人。
“为什么是他?”顾乡长不解地问。
“这个问题,还是让贺上校来回答吧。”沈薇道。
贺西洲也没想到,沈薇会把这个问题交给他,不过说句实话,他对卢建刚这个人吧,刚开始还是挺反感的,但后面还觉得他不错,比卢家其他人讲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19章仓廪实而知礼节(第2/2页)
而且这种事,肯定需要一个组织能力强的人。
卢建刚能够驾驭卢家这些人,如果给他一个方向,相信他会做得挺好。
“我知道你们觉得卢建刚是个刺头。”贺西洲道,“但两位可能不知道,在我们军队里,有些时候反而要提拔这些刺头当班长,甚至是排长、连长。因为这样的人当他肩负责任,就会有巨大的转变,带领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
王书记点了点头,道:“这个我赞同,不过还是要问问他本人的意见。”
很快就有人把卢建刚叫了过来,一听沈薇和贺西洲提议让他带人负责建新学校,他赶紧一拍胸口保证道:“王书记,顾乡长,你们放一万个心!我们卢家也有很多孩子在上学,就算我一分钱不赚,也要把学校修好!”
卢建刚负责修建学校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并且他还提议,学生们使用的课桌、板凳、床之类,也不要花钱去外面买了,他去找几个木匠自己做。
砖头、瓦片这些,也能组织一些人,把村里停了好些年的土窑重新烧起来。
这样修建整个学校需要的建材,只需要去买点水泥和玻璃,其他的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而且还能省下不少钱。
王书记两人听了连连点头,他们觉得贺西洲选卢建刚来负责,确实是选对了。
接下来就是钱怎么给了。
沈薇的意思是,先给一千块启动资金给学校的李校长,再拿七千块给老黄头,让他按照进度支付,学校建完了多退少补。
这样村里不用担心她以后不给钱了,她也不担心村里把这些钱挪作他用,大家都放心。
王书记和顾乡长也很赞同,于是沈薇当场拿了八千块钱,一千块给了李校长,剩下的七千块给了老黄头,王书记还写了一式两份的捐赠协议书,让村支书、村长、李校长、老黄头和沈薇都签了字,并用上了村里的公章。
建学校的事就算彻底谈好了,接下来是王书记给四组和一组的村民开会,说明种植木薯的事。
正如沈薇所料,并不是所有村民都愿意种植,有的是因为觉得不靠谱,有的是因为没有多余的劳动力,也有的是因为稳重,想等别人先试试。
最后统计下来,总共132户人家愿意种。
让沈薇意外的是,卢建刚有十几家亲戚是其他组的,但他也想让他们也一起种。沈薇当然求之不得,反正现在的价格超级便宜,她存在仓库里,等十几二十年后,也能翻二三十倍。
签协议的过程就比较繁琐了,也是由王书记亲自起草,然后让村里会写字的人一起抄写,将近三百份的协议,硬生生写了一个多小时。
等大家挨个儿签完字,外面的饭菜也做好了。
在王书记和顾乡长的主持下,学校的学生和参与种植木薯的村民,在学校的操场上开始了一场盛大的坝坝宴。
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坝坝宴,学生们还能端去教室里吃,但村民们就直接盛上一碗饭,盖上一些菜,蹲在原地就开吃。
这种场面村民们都习以为常了,但对贺西洲来说却无比新奇,他也学着大家的样子盛了一碗饭菜,跟卢建刚两人找了个地方蹲着,一边吃一边聊天,颇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沈薇也端着碗上前凑了个热闹。
对卢建刚来说,沈薇更让他感到服气,毕竟拿那么多钱出来建学校,还带着村民种木薯赚钱,这就算是在全国也是独一份。
这样的人不敬佩怎么行?
“沈教授您放心,这里的事交给我,保证没问题。”
“我当然相信你了。”沈薇道,“但我更想看见的,是以后你能够好好带领和管理你们卢家的人,不要再像以前那样蛮横霸道,欺负别的村民。”
说起这事,卢建刚不由有些脸红,道:“唉,说到底都是因为穷啊。”
沈薇心道这家伙还看得挺准。
在她的记忆里,越是穷困的时候,街坊邻居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张,农村里因为你家的鸡啄了我家的菜,我家的狗咬了你家的鸭,就能吵上三天三夜甚至动手。
各种小偷小摸屡见不鲜,出门打工回来赚点钱,都得买个防盗内裤装着。
可在经济发展起来,大家口袋里都有了钱之后,这样的事就越来越少,至少坐火车不需要提心吊胆了,女孩子半夜一个人也敢出门了。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吧。
八里坡村现在穷得叮当响,出现一个大家庭联合起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欺负别人,也是时代的产物。
“那以后就带着大家好好赚钱,”沈薇道,“你也说过,你们卢家的爷爷辈、叔叔辈,都出过战斗英雄,你们可不能给让他们蒙羞。过年我再来的时候,我希望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卢家。”
庐江刚面色凝重地道:“沈教授您放心,只要我卢建刚在一天,我们卢家就不会再干出以前那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