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18章一把手二把手都来了(第1/2页)
在黄芩的带领下,沈薇跟贺西洲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过了一个山头,又上了一个大长坡,总算来到了八里村小学。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在半山腰一处不宽的空地上几间土坯瓦房。
而且这房子也不知道多少年了,土坯都已经风化得不成样子,还布满了被土蜂掏出来的小孔,密密麻麻的。房顶的椽子也有些老旧,木头都已经发黑,上面的瓦片也烂了许多。
最让贺西洲感到心疼的是,教室的窗户不但只有一个空空的木框,教室里根本就没有一张像样的桌子,没有一条像样的板凳,而且数量还不够。
有的班级学生比较多,桌子凳子不够用,就只能三个人,甚至四个人挤在一张,连手都放不开,更别说在课桌上写作业了。
沈薇倒是没有太多惊讶。
在上一世,她在电视和新闻里见过不少偏远地区的学校,有的条件还不如这里。学生坐在地上,没有黑板,没有粉笔,老师用土块在墙上写字。
甚至连教室都没有,在露天上课的她都见过。
只能说这个时期国家太穷了,穷到没有余力照顾到这一块。
刚把几个教室看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师走出办公室,手里拎着一块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捡来的铁块,当当当地敲了起来。
这就是下课的铃声。
转眼间,一大群孩子就从教室里冲上了操场,女生开始跳绳、跳格子,男生开始你追我我追你。
黄芪刚才就已经看到了沈薇三个人,飞快地跑了过来:“大姐,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来找你们校长。”
“我带你们去!”
其实不用她带路,黄芩也在这里上过学,而且刚才敲铁块的老师就是校长,也是她曾经的班主任。
跟着黄芪来到办公室,黄芩最先走了进去:“李校长。”
李校长听到有人喊他,先是抬起头眯着眼睛看了看,又赶紧从桌子上拿起一副老花镜戴上,这才将黄芩认了出来。
“原来是黄芩啊!”李校长惊喜万分地道,“这又不是假期,你怎么回来了?”
“李校长,我回来是办点事的。”黄芩道,“我来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我在大学的导师,沈教授。这位是她的未婚夫,贺上校。”
“大学教授?”李校长已经有些浑浊的双眼,立即瞪得老大了,“这么年轻啊!”
在他的印象里,能当上教授的人,不说都跟他一样是老头子、老太婆,那至少也得五十多岁。
可站在他眼前的这位,二十岁有吗?
沈薇跟贺西洲上前跟李校长握了手,李校长道:“你们是来接黄芪的吗?”
“还有别的事。”黄芩道,“沈教授说,想出钱把学校修整一下。”
“不是修整。”贺西洲赶紧纠正道,“是新建。”
刚才在学校里走这一圈,已经让他改变了主意。
这些旧房子根本就没有修整的价值,推倒重建可能更省事。
李校长看着他帅气坚毅的脸庞,都有点不敢相信是真的。
没有谁比他更清楚学校这些房子有多破、有多危险,他也一直在申请修整,可每年得到的回复都是同样的一句话:没钱,再坚持一下。
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啊!
黄芩从这里读完小学后,都已经考上研究生了,学校还是当时她离开时的那个样子。
不,比那时候更破了。
现在竟然有人愿意出钱重建学校,这难道不是在做梦?
“那你们打算怎么修?”李校长试着问道,“是全部重建,还是一部分?”
“当然是全部重建了。”沈薇道,“刚才我看过了,每个班的学生都不少,以后的生源应该也不是问题,学校的学生肯定不会少。所以我打算至少修建六间教室,两间办公室。对了,学校有几位老师?”
“四个。”李校长道,“算上我。”
沈薇跟贺西洲同时一愣。
这么大一个学校,一百好几十个学生,竟然只有四个老师?
“那就再修八间宿舍和一个食堂,”沈薇道,“四间给老师用,四间给那些家太远的,又或者放学遇到下雨天气不好回去的学生用。您觉得这样规划怎么样?”
这当然好啊!
但李校长这句话却没能说出口,因为太多了,多到他不得不替沈薇算算要花多少钱。
“加起来就是十六间房子。”李校长拿起一截铅笔,在一个旧作业本的背面快速算了一下,“算下来差不多要五千块了!”
“还有课桌、讲桌、椅子、黑板这些,”沈薇道,“另外还有宿舍里的床,食堂里的锅灶,也要一次弄好。”
李校长不可置信地看着沈薇。
就按最便宜的来买,所有的开销也要超过八千块!
八千块钱呐,他这辈子加起来都没见过这么多钱。要不是沈薇是黄芩带着来的,他绝对会以为她是在开玩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18章一把手二把手都来了(第2/2页)
“沈教授,”李校长问道,“你真的要出这么多钱,帮我们建个学校?”
“当然是真的。”沈薇道,“只要您这边点头,我们马上就去找村长商量。”
“为什么啊?”李校长问,“我的意思是,您在大学的工资也不多吧?一下拿出这么多的钱,你的生活又该怎么办?”
“李校长,这个您请放心,”贺西洲道,“她不止是大学教授,在京城还有不少生意。而且这次我们来,也是想让八里坡的村民帮我们种植木薯。”
“木薯?”李校长再次感到意外,“那玩意儿还用种吗?山里到处都是。”
“我们的用量大。”沈薇道,“其实我最早的打算,是等木薯种出来后,从赚来的利润里拿钱出来修建学校。但在看了你们学校的情况后,觉得学校的房子都已经是危房,所以不能再等了。”
“这样好啊,大家互惠互利,这才是长远之道。”李校长道,“那行,我现在就去乡里找我们乡长,争取今天把这事落实了。”
“那村长那边呢?”沈薇问。
“对,村长那儿也要打个招呼,不过肯定没问题,他高兴都来不及呢。”李校长想了想,道,“这样,要是乡里点头了,晚上我跟村长去找你们。”
“那您路上慢点。”
“慢不了慢不了!”李校长道,“我现在恨不得直接飞过去呢。”
“李校长,”黄芩道,“还是让朱老师跟您一起去吧,这两天下雨,路上也不好走。”
“也行。”李校长叹了口气,道,“我这身体也是越来越差了,要不是学校没有老师,我早就该退休了。等这次学校重建好了,我说什么也要回家养老了。你们稍微等下一啊。”
李校长说着拿起桌脚的铁块,走到办公室门口当当当敲了一阵,把学生都收回教室后,他又去旁边的教室把朱老师叫上,两人迫不及待赶去乡里。
看着他老态龙钟的背影,黄芩道:“李校长其实不是我们村的,他是市里的人呢,听说以前还是市里一所小学的主任。后来他主动申请到我们村当校长,一当就快三十年了。”
沈薇心里也是无比感慨。
就是因为有很多这样的老师,所以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才能涌现出那么多的人才,将国家建设得那般的美好。
比起这些默默无闻,却又无比伟大的人们,她花几个钱修几间教室,又算得了什么?
……
在学校等到放学,沈薇三人领着黄芪回家。
路上黄芩说起要带她去京城上学的事,黄芩高兴得像阵风一样朝家里跑去。
“爸,妈,大姐要带我去京城读书啦!”
看着她高兴成这样,黄芩暗暗庆幸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
她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虽然对这片连绵不断的大山有着深厚的情感,但也深深地知道,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把书读出来有多艰难。
幸亏她有好爸妈,家里再穷都会想办法给她凑学费、生活费,就是为了她能走出这个穷山村。
现在她历尽艰难走出去了,也是时候回报爸妈,替她们再分担一些责任的时候了。
到家后,老黄头夫妇对着沈薇又是一阵感激,来帮忙干活的人则是羡慕不已,都在说她们家培养出一个黄芩,现在全家都要跟着享福了。
但老两口心里跟明镜似的,十里八乡考上大学走出去的人不少,又有谁能像黄芩这样回报家里的?
有谁遇到了像沈薇这样的教授,还能带动大家赚钱的?
以前就算黄芩省吃俭用,把大部分的补贴都寄回来,家里还不是一样穷得叮当响?
所以归根结底,沈教授才是他们老黄家,才是八里坡村的福星!
以后只要好好地帮她种木薯,相信大家都会赚到钱,彻底摆脱眼前这种穷困的生活。
吃过晚饭,村民们为了早点把木薯磨完,在屋檐下挂了好几个煤油灯加班干活,沈薇则一直在留意山下。
一直等到晚上九点过,终于看到一个忽明忽暗的火把,从很远的地方慢慢移动过来,到了近处她便看得清了,走在最前面的正是学校得朱老师。
他身后还跟着三个人,其中一个便是步履蹒跚的李校长,另外两个人她没见过。
“沈教授,成了成了!”还没走进院子,李校长就高兴地道,同时给沈薇介绍跟他一起来的两个人,“这是顾乡长和王书记,他们听说你要帮我们建学校,就特意跟我一起来了!”
沈薇刚才看到这两人的时候,还以为是送李校长回家的村民,又或者是八里坡村的村长。因为两个人都太朴实了,劳动布的衣服都已经洗得发白,手肘的位置还贴了两个超大的补丁,其中一个还穿着草鞋。
哪里能想到,竟然是乡里的一二把手亲自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