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734章张鲁(第1/2页)
张鲁,生卒年不详,字公祺,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首领,天师道创立者张陵之孙,为天师道第三代天师,后世道徒尊奉其为系师。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担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率徒众攻取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称师君。
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继位。张鲁不满刘璋暗弱,不再听命。而后刘璋派兵数次进攻张鲁,但都被打败。
张鲁后来又顺势袭取了巴郡(今重庆市和四川省部份区域)。此后张鲁在自己的治地以“师君”自称,用天师道治政,社会安定,各地人民多乐迁往。
朝廷难以讨平张鲁,于是任命他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郡(今陕西汉中市)太守,张鲁所建立的政权也因此得以在巴郡、汉中地区维持了近三十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击溃了张鲁在阳平关的防线,张鲁为避战祸,逃往巴中地区,后降于曹操。
曹操随后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并将其带回中原地区居住。
张鲁的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为列侯,其女嫁曹操之子曹宇为妻。张鲁去世后,谥号“原”,儿子张富袭承了他的爵位。
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张鲁被追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张鲁在割据巴汉地区期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在稳定社会局势的同时,也进一步传扬了五斗米道,为其发展为全国性宗教做了重要铺垫。
西晋史学家陈寿认为张鲁能在关键时刻降曹,避免了灭亡之祸而进入功臣行列是明智之举;
元初政治家郝经认为张鲁在能力不足时能够坦然投降,而不让百姓陷入战祸的行为,值得肯定;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张鲁传播“妖道”却能免于一死,是因为他割据一方而没有称王,有明哲保身的智慧。
张鲁是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相传为汉留侯张良的后世子孙。
张鲁的祖父张陵在汉顺帝时期寄居蜀地,曾在鹄鸣山中学道,并通过假造道书迷惑百姓,创立了天师道。
由于入道之人都要上交五斗米,天师道又作“五斗米道”。
而后张陵传道给儿子张衡。张衡死后,张鲁继承父亲的衣钵继续传道。
时值益州牧刘焉将治所从雒县(今四川广汉市)迁到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张鲁的母亲正好在绵竹一带传播五斗米道。
张母容貌美丽,又兼通鬼神邪说,常与刘焉往来。刘焉也因此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派遣他与别部司马张脩率兵袭杀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太守苏固,同时断绝斜谷道,杀掉朝廷派来的使者。
张鲁占据汉中后杀张修,夺其兵众,并进一步巩固势力。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过世,其子刘璋继位。张鲁认为刘璋昏庸懦弱,不再顺从听命。
刘璋怒而杀掉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并派遣将领庞羲等人进攻张鲁,但是都被张鲁打败。
由于张鲁的部署多为巴郡人,刘璋又派庞羲为巴郡太守,领兵抵御张鲁。
而张鲁则顺势袭取了巴郡,张鲁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稳定社会局势,而后称雄于巴郡、汉中地区近三十年。
张鲁在自己的治地以“师君”自称,用鬼道去教化当地的百姓。
那些前去跟张鲁学道的人,叫作“鬼卒”,而那些已经对张鲁之道笃信不疑的信徒,则被称作“祭酒”,这些祭酒座下又各自统有教民。
其中,统领教民最多的被称为“治头大祭酒”。祭酒们教导教民要诚实守信,不允许欺骗和不法行为;
他们要求生病的人忏悔个人过错,而后为他祈祷;祭酒们还各在路旁修建义舍,这些义舍类似于官家设在路上的驿站,其中悬挂有米、肉,免费供给来往旅客。
而食用者应当根据自己饭量吃饱,如果食用过多,鬼神就会让其生病;
教民倘若触犯法令有三次被赦免的机会,而后仍不改者将会遭到刑罚;
此外,由于张鲁所辖的境内不设置县官长吏,仅用祭酒治理众事政务,汉人和少数民族都乐于接受,对他很是信从。
汉朝末年,朝廷由于难以讨平张鲁,索性派遣使者前往益州(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任命他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郡太守(今陕西汉中市),允许他向朝廷进贡。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韩遂作乱反叛朝廷,曹操亲自率军征讨。期间,关西百姓从子午谷逃到汉中投奔张鲁的就有数万户。
这时有人从地下挖出一方玉印,手下之人想要借此尊奉张鲁为汉宁王。
这时张鲁的功曹阎圃劝谏表示:汉水流域的百姓已经超过十万户,这里不仅土地肥沃,地产丰饶,而且四面又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作为屏障。
凭借这样的优势,张鲁实行上策可以匡扶天子,成为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诸侯霸主,其次一策,也能像窦融那样归顺朝廷,不失富贵。
现在张鲁奉皇帝的诏命在这里已然可以任免官员,发号施令,权势足以专断。
倘若仓促称王,定会首当其冲招致祸患。张鲁采纳了阎圃的建议。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领兵从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出武都(今甘肃省陇南市)征讨张鲁,长驱直入阳平关。
张鲁想要交出汉中投降,但是他的弟弟张卫不同意,率军数万据守于阳平关。此后张卫的防线被曹操击溃,张卫向南逃到了蜀中。
张鲁听说阳平关已经失守,又萌生了屈膝投降的念头。阎圃向张鲁献策表示,现在因为急迫才前往投降,功劳很小;
不如暂且前往巴中依附杜濩,投奔朴胡,和他们一同抵抗,然后委送人质,献礼称臣,功劳一定更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34章张鲁(第2/2页)
于是张鲁又率领部队取道南山,逃到了南边的巴族聚居区中。
张鲁逃走之时,他的手下想把仓库财宝全部烧毁。张鲁却称自己本来就想归顺朝廷,未能如愿。
自己今日逃跑,只是为了躲避大军的兵锋,没有什么恶意,仓库财宝,理应还是归国家所有。
于是张鲁将仓库都封存妥善才离开。曹操进入南郑后,尽得张鲁府库的珍宝,并对张鲁的行为深加赞许。
加上张鲁本来就有归顺之心,曹操便派人前去安慰,使张鲁安心。张鲁立即带着家属出迎曹操投降。
曹操随即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其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并将张鲁带回中原地区居住,以宾客之礼相待。
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也都为列侯,张鲁的女儿嫁曹操之子曹宇为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原”,儿子张富袭承了他的爵位。
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张鲁被追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张鲁自从割据汉中以来,就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即通过对宗教教法与行政权力的相互维系去加强对辖区民众的统治。
为了在汉中地区更好地以五斗米道统治民众,张鲁自称“天师”,废除了自郡一级以下如县、乡、亭等地方官吏,改设二十四治,由“祭酒”行使原基层官吏“治民”“理民”的职能。
祭酒是五斗米道中的上层分子,职责是对初入道的“鬼卒”进行统一管理。
此外,在祭酒之上,张鲁又设有更高的领导层“治头大祭酒”,辅助其统治当地教民。
为了安定巴汉地区的人心,张鲁在法制方面采取了比较宽简的刑律。
他给予那些触犯律法之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规定犯法者可以被原谅三次,不过如果三次之后仍未改过,将会受到刑罚。
而对于那些“有小过者”,张鲁则是罚他们修路百步以将功赎罪。
初入五斗米道的“鬼卒”都要缴纳五斗米作为祈祷费,张鲁后来又将这种宗教性负担扩张至米、肉、布、绢、器物、纸、笔等,使之发展成一种普遍实施的通供赋税;
有了这些经济基础后,张鲁又命各级祭酒兴建义舍,并在义舍之中提供免费的米、肉,供行路之人量腹取食,并据教义警示,若取得过多过贪,将被鬼道惩罚而患病。
市场物品的价格也是如此,都很公道;此外,张鲁还依据《周礼·月令》,实行春夏禁杀以及禁酒的政策,以振兴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张鲁在治理汉中地区时,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张鲁运用神道设教推行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有效促进了人民的生产作业,改良了生活风气,使巴汉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
此外,张鲁在地方统治中实行的政治、经济政策在巩固自身统治的同时,也在汉末天下大乱、经济凋敝的情况下达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和“保境安民”的效果,以至中原和关西民众纷纷沿子午谷等通道逃奔汉中,人数达数万户之众,史称“民夷便乐之”,而张鲁也因此在巴汉地区维持了自己的统治长达三十年之久。
张鲁割据汉中时,在其控制下的汉族百姓和賨、夷、羌、氐等少数民族多接受五斗米道。即使是“流移寄在其地”的外地人也“不敢不奉”。
五斗米道在张鲁的政权下在巴汉地区得到了极大传播。及至张鲁政权覆灭后,五斗米道虽然受到一定打击,却没有衰亡,反而随着汉中百姓的迁徙得到进一步传播,逐渐由区域性宗教逐渐发展成遍及南北各地的全国性宗教。
直至北魏时期,道教一度被奉为国教。南北朝之后,五斗米道经过历代改造,形成南北天师道,从早期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道教,一直延续到后世,成为道教正一派而流传至今。
张鲁这个人,怎么看都像乱世里会发光的角色。他出身有点意思,道教祖师张道陵的三代孙,那股宗教氛围混着家世荣光,搁两汉交替的剧本里,天然就带着主角命。
他的父亲和祖父,一个传一个,五斗米道被他这么一接手,硬生生在汉中熬出了名堂。
换现在的话说,张鲁是一边管着地盘,一边还要当网红流量,一半坚持信仰,一半得守住手里的江山。
可日子过得咋样?说起底也没那么复杂。张鲁打下汉中靠的是手段,他当初跟刘焉搭上线,借了母亲的关系混了进来。
刘焉、张修、苏固、还有那场厮杀,全都是真刀真枪立下的江山。张鲁先和张修并肩作战,转头自己又把张修做掉。
想想也不稀奇,那年月不干绝活根本混不开,正是因为够狠,他才有了汉中。
但守住江山不是光靠狠。夸张点说,他靠五斗米道那点精神标榜,加点施粥施药的民生小恩小惠,把三十万户的地界盘成了自己小国。
民间烟火气,张鲁真懂。他不光会打,还会安抚百姓,逢荒年必开粮仓。
人说汉中三十载是乐土,也不虚。只不过,安逸归安逸,谁又知道背后那份危机什么时候来?
太平景象总有头,暗流自有涌动。刘焉没了,刘璋接位,整个人性情软弱,哪里压得住张鲁?
结果巴夷几个首领全跑张鲁这头,刘璋恨得牙痒还是拿他没办法。后面甚至把张鲁的亲弟砍了才罢休,这梁子算是结死了。
刘璋急眼还请外援,刘备被请来收拾残局。结果是,张鲁、刘备边打边试探,彼此心里都明白对方的难缠。这仇怨种下,是无解的。
外患更甚于内忧,曹操一封诏书塞过来,要张鲁当镇民中郎将。美其名曰,实则就是告诉你——你不守规矩就等着挨揍。
张鲁其实也没得选,但人都愿意争口气。他在汉中驻足三十年,手下不乏忠臣悍将,还能靠五斗米道笼络百姓,一时真无可奈何。但天命如履薄冰,更多的不过是纸上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