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1976 年,乔布斯二十岁时,和斯蒂芬·沃兹尼克以及韦恩三人在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研制个人微机。后来韦恩退出,只剩下乔布斯和沃兹两人。
当时一台计算机少说要上万美元,即使价钱降几倍也不可能进入老百姓家。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新技术必须比老的有数量级的进步才能站住脚。乔布斯很清楚这一点,他必须让计算机价钱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才会有人要。
为了降低成本,apple-i 除了有一个带键盘的主机之外,什么外设都没有。但是,它有一个可以接家用电视的视频口,和一个接盒式录音机的接口,保证数据和程序可以存在一般的录音带上。而电视机和录音机在美国几乎家家都有。
同年,两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的个人电脑 apple-i。老百姓花上几百美元就可以买到。
十年后,中国的电子工业部主持清华大学等几家单位攻关,研制出了被称为中华学习机的 apple 的兼容机,当时售价也只有 400 人民币,而当时一台 ibpc 要两万人民币,所以中华学习机不到两年就卖掉了十万台,超过其它微机同期在中国销售的总和。很遗憾,中国的这家公司,也是我工作的公司,非常不会经营,作风上很像个**机关而不是商业公司,从来就没有发展起来。
最早的苹果机实际上做不了什么事,只能让学计算机的孩子练习一下简单的编程和玩一 点简单的诸如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苹果机的操作也很不方便,一般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用它的。
因此,它象征性的意义远比它实际意义要大得多,那就是计算机可以进入家庭。以前,dec 的总裁认为,计算机进入家庭是最不切实际的假想。现在,乔布斯和他的同事做到了这一点。 dec 为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付出了代价。
个人电脑的出现,强有力地冲击了 dec 的小型机市场,1988 年,长期亏损的 dec 终于支撑不下去了,被个人电脑公司康柏收购。
乔布斯很清楚,像早期苹果机这样的玩具是无法让广大消费者长期喜欢的。事实上,当 ib推出了一款真正能用的 pc 后,一下就抢掉了苹果四分之三的市场。因此,乔布斯开始致力于研制一种真正能用的个人计算机。1984 年,第二代苹果机麦金托什诞生了。
麦金托什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买得到的、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 它的硬件部分性能略优于同期的 ibpc 机,而它的操作系统领先当时 ibpc 的操作系统dos 整整一代。后者是命令行式的操作系统,用户必须记住所有的操作命令才能用计算机。
今天,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交互式图形界面的 windows 时,如果要我们退回到 dos,我们会觉得很别扭。麦金托什和 ibpc 当年的差别就有 windows 和 dos 那么大。除了界面上的差别,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在内存管理上有 dos 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后者实际可用的内存始终局限在 640k,而前者没有任何限制。麦金托什一出来就卖得很好,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讲还是从商业上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谈到麦金托什,必须提两点,第一,它的交互式图形窗口界面最早是从施乐(xerox)公司帕洛阿图(palo alto,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实验室研制出来的。帕罗阿图实验室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创新、同时也是最不会将发明创造变成商品的地方。
它另一个改变了世界,但是没有为施乐带来任何好处的发明是今天每个人都用的以太网。虽然苹果公司在图形界面用于操作系统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由于它毕竟最先由施乐发明,因此苹果在后来对微软的官司上并没有赚到便宜。
第二,苹果走了一条封闭的道路,它不允许别人造兼容机,以便独吞 pc 市场。如果苹果开放了麦金托什的硬件技术,允许其他硬件厂商进入市场,我们今天 可能使用的就不是 ibpc 系列,而是苹果系列了。但是,因为苹果可能在硬件上竞争不过兼容机厂商,因此它只能扮演一个像微软一样的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件公司角色。
两种系列的个人电脑胜负的关键就要看苹果和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决斗了。在没有兼容机帮忙的情况下,苹果无法挑战微软,虽然它努力试过,但最终败了下来。
到 1985 年为止,苹果发展顺利,拥有四千员工,股票市值高达 20 亿美元。乔布斯个人也很顺利,名利双收。但接下来,乔布斯遇到了别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遇到的两件事——被别人赶出了自己创办的公司,然后又去鬼门关走了一遭。而苹果公司,也开始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低谷。
1983 年,乔布斯说服了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斯库利到苹果出任 ceo。 斯库利以前在百事可乐工作了十几年,并成功地推广了百事可乐的品牌。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可口可乐就是比其它的可乐好喝。斯库利发现大家有先入之见,他采用了双盲对比评测,发给大量测试者两瓶没有标签的可乐。
结果更多的人认为百事好喝,斯库利打赢了市场之战。乔布斯请他来为苹果开拓市场,并负责苹果日常工作,自己则退出第一线专注于麦金托什的技术。如果说斯库利是统筹全局的宰相,乔布斯则是运筹帷幄的元帅。
斯库利一到苹果就试图让苹果成为 pc 机市场的主流。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斯库利在苹果搞出了无数种机型,同时提高了销售价格,将利润用来发展苹果新的成长点—newton pda(苹果的牛顿 pda),最早的掌上机。乔布斯和斯库利头一年合作得很好;第二年,将相就开始失和了。
乔布斯和斯库利之争持续了一年多,董事会最后站在了斯库利的一边。1985 年, 斯库利胜利了,同时乔布斯被踢出他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那一年,乔布斯刚三十岁。
一般的创业者三十岁时还未必能创建自己的公司,乔布斯这一年已经被自己的公司开除了。乔布斯一气之下,卖掉了他所有的苹果的股票。当时工作站很红火,乔布斯创立了一个做工作站的公司 next,不是很成功。
next 工作站的图形功能很强,使得乔布斯想在动画制作上发展。于是他用五百万美元买下了电影《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创办的一个极不成功的动画制作室, 并把它重构成一个用图形工作站做动画的工作室 pixar 公司,这是今天世界上最好的动画工作室,后来被迪斯尼公司以七十四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很多很好的动画片都是 pixar 制作的。
事实上,乔布斯从 pixar 挣到的钱比他从苹果挣的还多。
斯库利在赶走乔布斯以后,让麦金托什顺着个人电脑的技术潮流向前飘了七八年。斯库 利很清楚,以苹果领先的技术,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挣十年钱。他始终致力于开发新产 品,努力为公司找新的成长点。但始终不得要领。到后来,不太大的苹果公司居然有上千个 项目,大大小小的各级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到处招兵买马,上新项目。这些项目中,90%都是没用的。
事实证明,所有的项目中最后只有苹果新的操作系统是成功的。就连斯库利 寄予厚望的牛顿 pda 也没有形成什么气候。苹果的股票九十年代开始是上升的,这就是电影中的阿甘觉得持有了苹果的股票就不用为钱发愁的原因。如果那个电影晚拍几年,导演就不得不找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给阿甘了。
在斯库利当政的后期,麦金托什的市场占有率渐渐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而摊子却越铺越大,苹果公司开始亏损,斯库利不得不下台。斯库利的两个继任者也是回天无力。苹果被微软打得一塌糊涂,差点被卖给 ib和太阳公司,但这两公司谁也看不上苹果这个市场不断萎缩的 pc 制造商。如果卖成了,今天大家就没有 ipod 了。
九十年代,苹果和微软还未就 windows 侵权苹果的操作系统一事,打那好几年的官司。 在微软推出 windows 3.1 以后,ibpc 机的用户也可以享受图形界面了,苹果的市场迅速萎缩。苹果公司将微软告上了法庭,因为 windows 的很多创意实实在在是复制苹果的操作系统。在法庭上,微软的盖茨指出苹果的窗口式图形界面也是抄施乐的。盖茨说,凭什么你能破窗而入去施乐拿东西,我不可以从门里走到你那里拿东西呢?
最后,法庭还是以 windows 和苹果的操作系统虽然长得像,但不是一个东西为由,驳回了苹果的要求。那时硅谷的公司不但在商业竞争中被微软压着一头,连打官司也打不赢微软,十几年来硅谷一直梦想着有一个可以和微软抗衡并且占到上风的公司。
1998 年,苹果走投无路的董事会不得不把他们十三年前赶走的乔布斯请回来,执掌用乔布斯的话说“底下有个大洞的船”。在美国,董事会赶走一个公司创始人的情况虽然不常见, 但还是发生过的。但是,再把那个被赶走的创始人请回来执掌公司,不仅以前没听说过,以后也很难再有。
苹果董事会起先对乔布斯的能力也没谱,便给了他一个临时 ceo 的职务。乔布斯也不在乎这个,他甚至答应一年只拿一块钱的工资。毕竟苹果公司是他的亲儿子,只要让他回苹 果就什么都好说。我和硅谷很多创业者聊过,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公司,哪怕再小的公司,在感情上也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
乔布斯上台后推出了一些样子很酷的 pc 机,那时苹果机已经比 ib兼容机贵了很多,成了高端的产品,用户主要是很多搞艺术的人—他们很喜欢苹果优于其它个人电脑的图形功能——和一些赶时髦的学生和专业人士。乔布斯自己也更像一 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工程师。既然苹果在微机领域已经不可能替代兼容机和微软的地位了,他干脆往高端发展,讲究性能、品味和时尚。慢慢地,苹果的产品成了时尚的东西。
乔布斯的运气很好,一上台就赶上了网络泡沫时代,那时什么公司的业绩都上涨,苹果也跟着上涨。由于苹果已经将自己定位在很窄的高端市场,就避免了与微软、戴尔和惠普的竞争。加上微软当时正被反垄断官司搞得焦头烂额,也无暇顾及苹果这个小弟弟了。
苹果在乔布斯接手的两年里恢复得不错,董事会也在一年后将乔布斯扶正,任命他为正式的 ceo。 好景不长,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碎,苹果公司的发展面临再次受到阻碍的可能。当然只要它老老实实地固守自己的高端市场,随着经济的复苏,苹果还会慢慢好起来,成为高端 pc 的 制造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苹果就不值得我们在此大写特写了;而乔布斯也就不是乔布斯了。
乔布斯的超人之处在于他善于学习,并且能把得准时代的脉搏。经过十几年磨练的乔布斯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子了。他已经认识到了苹果封闭式的软硬件,从成本上讲,无 法和微软加兼容机竞争,也无法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软件。乔布斯做了两件事,他在苹果的微机中逐渐采用了英特尔的通用处理器,同时采用 free bsd 作新的苹果操作系统的内核。 这样相对开放的体系使得全社会大量有兴趣的开源工程师很容易地为苹果开发软件。
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如何为苹果找到 pc 以外的成长点,实际上,他已经接受了当年斯库利的观点。斯库利明白新成长点的重要,但是他没有找到,苹果历任 ceo 都想做这件事而没有做到的。斯库利搞的个人助理想法不错,但是时机不成熟,因为那时无论是手机、电话还是互联网都没有发展起来,很少有人愿意花几百美元买一个无法联网的高级记事本。因此,这个产品的市场即使存在,也不过是一个很窄的市场,这样的产品不可能掀起一个潮流。
斯库利 的运气不太好,因为在他执掌苹果的年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以前,除了微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潮流,没有别的潮流。虽然苹果本来有可能成为微机领域的领导者,但它封闭式的做法,使得它战胜微软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乔布斯比较幸运,他再次接掌苹果时,已经进入了到了网络泡沫时代。
雅虎似乎代表了一种潮流,很多公司在跟随着雅虎,但事实证明,他们都面对着网络泡沫而且因此会面临严重的危机。乔布斯在网络泡沫时代,能高屋建瓴,不去趟互联网这滩浑水,而是看到了网络大潮下面真正的金沙。
上个世纪最后的十年,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一场技术革命开始了。互联网是 信息传播的渠道,多媒体技术则提供了数字化的信息源。原来的录音带和录像带很快被激光 唱盘和 dvd 代替,随着声音和图像压缩技术的出现,这些数字化了的音乐和录像很容易在 互联网上传播。到九十年代末,互联网上充斥了各种盗版的音乐和电影。以前,音乐唱盘属 于一个垄断的暴利行业,这个行业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音乐 cd 平均一张十美元左右,而除 去版税后的制作成本总共只有十几美分到几十美分,视批量而定。现在网上有了不要钱的,音乐下载很快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四分之一,广大网民一下子学会了听下载的音乐、看下载的录像。同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小的音乐播放器,但做的都不是很理想。虽然唱片公司集体告赢了帮助提供盗版音乐的 napster 公司,盗版的音乐和录像很快从互联网中消失了。但
是,用户用一个小播放器听音乐和歌曲的习惯已经养成了。
乔布斯看到了两点最重要的事实,第一,虽然已经有了不少播放器,但是做的都不好, 尤其是当音乐数量多了以后,查找和管理都很难。要知道,从一千首歌里面顺序找到自己想
听的可能要花几分钟时间。另外,要把自己以前买的几十张 cd 上的歌倒到播放器上更是麻 烦;第二,广大用户已经习惯戴着耳机从播放器中听歌而不是随身带着便携的 cd 唱机和几十张光盘。因此,它不需要花钱和时间培养出一个市场。基于这两点的考虑,乔布斯决定开 发被称为 ipod 的音乐和录像播放器。
苹果公司很好地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技术问题。他们在播放器上设计了一个用手转圈 划的音乐查找手段,使用户可以非常快地找到自己要听的歌。同时他们设计了一种叫 itune 的软件装在个人电脑上,可以自动地把电脑上和光盘中的歌曲音乐传到 ipod 中。另外,ipod 的电池一次充电后的可播放的时间高达十个小时,比以往的各种播放器都长得多。同时,苹果ipod 的外观设计非常漂亮,所以,从它在 2001 年一推出来,就很受爱听音乐的年轻人喜欢。
仅一年,ipod 的销售就突破一亿美元。又过了一年多,ipod 的销售额接近 10 亿美元,占公司营业额的 15%。去年,ipod 的销售额近八十亿美元,占整个苹果收入的四成。苹果公司的股票从 2003 年的最低点开始,至今已经涨了 20 倍。今天,ipod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播放器,而是一个不小的产业。不同的厂家,从音箱生产厂到汽车公司,都在主动为 ipod 设计和制造各种配套产品,比如音箱、耳机、汽车音响,甚至是皮套等等。就有点像有无数软件公司在微软的操作系统上主动开发应用程序。神奇小子乔布斯终于再现辉煌。
从 2004 年到 2006 年,乔布斯和苹果都经历的两场大的劫难,但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2004 年,乔布斯患上癌症,医生估计他最多还能活 3 到 6 个月。医生建议他回去把一切都安排好,其实就是在暗示他“准备后事”。医生马上给他做了手术,很幸运的是,那是一种少见的可治愈的恶性肿瘤。手术后,他很快就好了。
这次经历,使乔布斯对死亡有了真正的认识。他认为,死亡推动着生命进化和变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新的人和新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逐渐成为旧的,也会被淘汰。苹果没有沉浸在 ipod 的成功中,加紧了新品的开发。
苹果公司这两年也不太顺,经历了产品受阻和期权风波。华尔街总是期望上市公司不断创造营收的奇迹。为了获得进一步增长,在垄断了播放器市场后,2003 年苹果开始寻求在高额利润的音乐市场上分一杯羹。世界上整个音乐市场当时被五家大的唱片公司百代(e)、环球(universal)包括下属的宝丽金、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sony 和 b 垄断。后两家今天已经合并。这五家基本上各自签约不同的艺术家、
各卖各的音乐,共同维持着一个高利润的市场。大部分听众可能都有一个体验,就是每个人可能只喜欢一张唱片中的一两首曲子而不是全部,但是,买 cd 时必须整张 cd 一起买。苹 果建议唱片公司和它一起开发音乐付费下载市场,把一个专辑拆成一首首的曲子来卖,这样 听众可以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来下载。这个主意当然很好,问题是唱片公司和苹果如何分成, 当然谁都想多得一些。乔布斯是个非常优秀的谈判高手,他把在价格上最强硬的 sony 放在最后,他和其它四家公司共同达成了协议,sony 只好就范,否则就永远被隔离在广大的 ipod 用户群以外。苹果推出音乐付费下载以来,下载量远比想象的要增长得慢。整个 2006 年,苹果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都不好,这时,苹果又爆出了期权风波,更是雪上加霜。
关于这个风波媒体上报道很多,大致情况如下:
想了解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必须了解它的股票期权制度。在传统的公司里,一个员工的 收入和福利包括奖金和退休金等现金。一般员工并不拥有公司的一部分。很多高科技公司,为了将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前途绑在一起,发给员工一些股票的期权(stock opn)。
所谓期权就是在一定时间,比如十年内,按一定价格,比如当前市场价购买股票的权利。获得期权的员工,会对公司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如果公司的股票上涨,那么拥有股票期权的人可以以过去低的价格买进股票,即所谓的 exercise,然后以现在高的价钱卖出,从中赚到差价。股权只有当公司股票不断上涨时才有意义。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公司的股票只涨不落,因此股权有时会变得毫无意义。一些公司为了让股权变得有意义,在中间做手脚,修改股权授予时间,用最低的价钱将股票授予管理层和员工。苹果公司就是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2006 年,美国证监会开始调查苹果公司这一行为。经过长期调查,证监会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苹果公司终于低头了,并交了罚款。最后,苹果公司首席财务官安德森(fred anderson)为此受罚。 从后来的情况发展看,这位被解雇的财务官觉得委屈,跑到《华尔街日报》去鸣冤。乔布斯一手对付证监会的调查,一手开发新品。
2006 年底,苹果公司推出了 apple tv。apple tv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电视机,而是一个豆腐块大小的计算机,这个盒子可以存储几千小时的音乐或者几十小时的电影。它一头可以和互联网连接,下载音乐和电影,另一头,和家里的电视机和音响连接,播放出环绕立体声、高清晰度的音像。别小看了这个价格和 ipod 差不多的豆腐块,它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每一个家庭客厅的娱乐中心。很多人认为,在个人电脑之后, 家庭的娱乐中心将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事实上,十年前,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中预言音像制品将数字化,可以根据用户特殊需求下载并存在一个服务器中,这个服务器可以管理和 控制所有的家电。现在盖茨的这个梦想快实现了,但是却让苹果抢先了一步。
现在,在这个领域有三个候选者,苹果、微软和 sony,后两者靠各自的游戏机作为家庭娱乐中心。苹果拥有最大的 ipod 用户群,微软有很强的技术储备,sony 有领先的蓝光(blu-ray)dvd 技术,谁能笑到最后还不知道。
苹果的第二个新的拳头产品就是前不久刚上市的 iphone 手机。我有幸在第一时间目睹和 试用了这个革命性的产品。说实话,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手机。它已经超出一个普通的手机 加 ipod 播放器,它还具有了一个完整的、联网的计算机和一般电视机的主要功能。用它上网 查邮件和冲浪的体验和用一般手机是不同的。至于其它很酷的功能,各种新闻已经有了很多报道,我就不再赘述了。虽然它六百美元的价格实在贵了点,但是根据电器十八个月降一半价钱的规律,iphone 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普及的手机,成为苹果即 ipod 以后新的成长点,它甚至会冲击传统的手机行业。
如果稍微比较一下苹果十年前的产品和现在的产品,我们很容易发现,苹果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电脑生产厂商,因为它有大量类似家电的产品,比如 ipod、apple tv 和 iphone。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苹果正在从计算机公司像家电公司过度。
但是,这些产品和传统的家电又不一样,每样东西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看了后,不由地发出感慨—原来 这东西还可以这么玩儿。今天,苹果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家电的品牌。如果要问什么是创新, 这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