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灭国擒王,是仅此于封狼居胥的军事成就。
至于为什么封狼居胥地位如此崇高,自然是草原中原王朝的威胁实在太大。
在对外战功之上,中国古代的排序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依次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最后才是灭国擒王。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窦宪的勒石燕然,这些都是名将能拥有“最高荣誉头衔”,而因为古代中国的强盛,扫灭周边尔小国,反而就体现不出什么价值来。
封狼居胥的其实不止霍去病,但他是第一个,也是最出名的一个,所以人们常常用封狼居胥代指他。
现今的大明,想要实现封狼居胥或者勒石燕然,多少有点难度,不仅是军事上的难度,更有政治上的阻力。
但是,扫荡周边小国,确实古代中国最容易办到的。
自然,刘?就是知道这些,所以才想到要灭了倭国。
更何况,打倭国,在大明也能获得至高荣誉。
江南百姓,苦倭寇久矣,就算倭乱已经过去十多年,但那一代人还在。
等刘守有把倭国的大致情况也说了一遍后,魏广德才笑道:“刘将军,你还是想想怎么争取斩将,夺旗、先登,陷阵的功劳吧。
要灭倭国,刚才刘指挥已经说了,倭国有两千万人口,如果我大明真要行灭国之事,十万大军怕是有些苦难。
倭国可以轻易拉出二百万大军,如果真要打到那种程度,七八百万也不是拉不出来的。
所以,对于倭国,朝廷选择钝刀子割肉,一点点来。
通过攻占左渡金山和石见银山,补充国力,其他的都要一步步来。”
军功对于士兵和将领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晋升、加官进爵、获取财富与土地赏赐的关键。
古代四大军功,分别是斩将,夺旗、先登、陷阵。
先登,是指在攻城战中第一个登上敌方城墙的士兵。
这一军功,无疑是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之举。
在古代,城墙作为守军最重要的防御工事,高大坚固,易守难攻。
先登者,需迎着敌方如雨的箭矢、沉重的滚木石,以及杀伤力极大的金汁等致命攻击,手脚并用地攀爬陡峭湿滑的城墙,稍有不慎便会摔落城下,粉身碎骨。
古代对于先登者的奖励极为丰厚,足以令人心动,先登之功,堪称“首功”,赏格常常超过斩将夺旗。
陷阵,是指在战场上,勇敢地冲入敌方阵地,以强大的冲击力和战斗力,打乱敌方部署,为己方创造战机的行为。
陷阵之功,不仅在于对敌军的直接打击,更在于其对敌军士气和心理的巨大震慑。
当陷阵者如一把利刃插入敌阵,敌军的防线被撕开,阵型被打乱,士兵们的恐惧与慌乱会迅速蔓延,战斗意志也会随之瓦解。
斩将,是指在战场上杀死或俘虏敌方将领。
夺旗,是指在战场上夺取敌方的军旗,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非凡。
军旗,在古代战争中,是军队的灵魂与象征,它代表着军队的荣誉、士气和指挥权。
一旦军旗被夺,就如同军队失去了灵魂,士兵们会陷入混乱与恐慌,战斗意志也会瞬间瓦解。
魏广德略带调侃的语气,刘?只是脸色微红,就低头不敢言语。
其实他知道,魏广德说这话没有其他意思。
他虽然拿着巴蜀的户贴,但实际上也是江西人,和魏广德是老乡。
这点,戚大帅就不止一次和他说过。
当初挑选出年轻将领以后,是魏广德点名让他去辽东,跟着戚继光学习使用火器和新军营的战术,完全就是把他当做一镇总兵进行培养的。
刚才自己的表现,似乎也太急躁了一点。
石见地区位于本州岛南部,兵部按照魏广德的意图,制定的战略就是南北两路同时登陆,由西往东将我国南北完全截断。
将整个石见地区分隔出来,然后逐步蚕食,直到完全控制矿山。
为了避免毛利氏在损失大部分土地后狗急跳墙,甚至在本州岛南部给他留下一小块地方,让其家族依旧可以存在。
南路军的战略就是防止毛利氏及四国、九州岛倭寇增援,而北路军则需要面对强大的织田氏及北条氏。
德川家此时被归入织田氏阵营,所以兵部在介绍的时候并没有单独提及。
实际上,德川氏此时在织田氏体系里,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军阀,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但处处受制于织田氏,以及以后的丰臣氏。
知道丰臣秀吉在侵朝战争中输掉筹码,几近疯狂后,德川家才趁势而起,夺取了丰臣秀吉打下的天下。
侵朝战争中,德川家的军队一直被作为预备队,没有大量投放到朝鲜战场。
当倭国其他大名和名将损兵折将的时候,德川家反而在倭国一家独大,这其中原由倒是颇难以理解。
因为按照道理,丰臣秀吉再也不会留下这么一个大隐患,而是会督促德川家出兵朝鲜才对。
可历史就是这样,丰臣秀吉在朝鲜丢掉了他的主力,而德川家损失却微乎其微,完全替人做了嫁衣。
接下来的讨论,更多就是刘?和邓子龙询问本州岛地形,特别是他们需要攻占的城寨。
职方司主事和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都做了详细回答,回答不了的,刘守有表示也会尽快安排人查探清楚。
“朝廷还需要石见地区的倭人?”
在他们聊的差不多了,此次作战的将领对兵部制定的作战计划都无疑义后,戚继光才开口向张科问道。
“他们是最好的矿工,否则朝廷就需要从各省招募,如此必然会遭遇阻力。”
张科笑道。
大一开始,兵部就没有考虑从国内送人过去挖矿,而是打算用倭人进行。
所以一开始就以包围的姿态,控制石见地区周围,就是防止倭人逃难离开。
“此次东征,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拿回倭乱我大明损失的财富。
倭乱的危害,让我大明不仅损失大量财富,更是无数百姓惨遭涂炭。
左渡金山和石见银山就是倭国对我大明的赔偿,而在我大明掌控两处矿山后,我也打算提议逐渐为江南曾经受到倭寇袭扰地区减免税赋。”
魏广德这话算是有意识往外吹风,江南士绅阶层的实力是很强大的,有许多京官都出自那里。
如果知道大明东征倭国成功后,会减少他们的赋税,想来他们应该会全力支持朝廷这次对外的军事行动。
特别是吴地,确实因为张士诚的缘故,大明朝一向对江南赋税征收极重。
“天下赋税半江南”,不是在说江南富庶,而是在控诉朝廷的残酷剥削。
而且,这里说的江南,并不是真正的长江以南的地区,而是只针对苏州、松江、湖州和嘉兴四府。
苏州一府之地征收的田赋,也比它隔壁的整个浙江布政使司还多。
此次张居正推行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的税制改革后,江南赋税并没有减轻,依旧按照明太祖定下的重税进行摊派。
实际情况就是,江南四府田地赋税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这已经有引发当地自耕农破产的苗头。
魏广德知道这些,自然也是因为在松江府置业的关系。
想想,摊丁入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以为这会惠及大众。
事实上也是如此,特别是那些没有田地的佃户,纯粹的无产阶级,他们可以彻底摆脱赋税的束缚。
不过大明虽然已经步入“后期”,但江南依旧还有大量的自耕农存在。
丁税摊入田地,等于让这些自耕农承担更重的税赋。
而士绅,虽然也要承担一些,但人家家里有官员,现在朝廷不过是按照规矩免除役税,而免除的役税也要其他田地承担,这再次增加了自耕农的税负。
于是,以前勉强还能维持的生活,因为新税法直接把他们逼到破产的境地。
这显然不是魏广德想要看到的,江南富庶,那是因为这里工商业发达。
农户在农忙时耕种,闲时进城务工赚钱,但赚的每一钱银子,那都是辛苦钱。
但现在这些辛苦钱都不够填加重的赋税,只能被逼着卖田卖地。
于是,适当削减江南,是整个东南沿海府县赋税就被魏广德提上议事日程。
不能仅仅针对江南四府减赋,只是适当的削减一些,江南四府以前是不可能享受这样朝廷政策优惠的,而这次魏广德要给他们。
而这笔赋税的减免,就和东征挂钩。
东征成功,开始收取金山银山的出产后,江南沿海府县就开始减税。
魏广德自认为做首辅的经验比张居正还要老到,不管做什么,都选择给地方上一些实惠,至少要惠及部分地区。
这样,这种政令在朝堂讨论的时候,至少有个站他一边的基本盘,他们这些人会为了这些实惠和他保持一致的态度。
江南,一向是大明科举最厉害的地区,这里每届考生成绩都是出类拔萃,久而久之在官场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巨大。
这也是后来东林党一呼百应,轻易就能左右朝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想,朝廷大半官员因为共同利益结为一“党”,这种威势根本不容小觑,除了退避,谁头铁会选择迎难而上。
果然,魏广德话音落下后,堂内就有几人脸色大喜。
不用多问,他们肯定是江浙官员,听到魏广德要取倭国之财惠及乡里,自然非常支持。
张科早前听魏广德提到过,那时还是两年前,朝廷刚刚有东倭国之意,魏广德就用金山银山刺激张居正、内廷。
在他们迟疑,担心遭遇朝中反对时,魏广德就说过,获得财富根据多寡进行减免赋税,就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这也是张可她们一直相信此战必成的原因。
有减税这个“空头支票”在,江南官员才不会管战场凶险,他们只希望朝廷打赢,然后获得倭国钱财,然后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少交国赋。
“兵部是否已经把倭国所有情报都编订成册?”
魏广德看向张科,问道。
“已经抄录数份。
张科点头。
“给各位将军一份。‘
魏广德说完,就看向堂下几人说道:“关于倭国的情报,你们拿到后只能自己看,不准对外透露半分。
册子里关于倭国的记录,全部是朝廷机密,是锦衣卫冒着危险打探来的情报,极为珍贵。
魏广德说到这里,眼睛盯着戚继光,说道:“此次东征,我属意由元敬担任东征总兵官,提督南北两军。
倭寇战力,元敬当清楚,这也是让你去的主要原因。
而且,倭国本土军队和你在浙江、福建剿灭的倭寇还不一样,他们更有组织性,特别是大规模使用铁炮,其战术能力丝毫不若遇步营鸟铳手。”
魏广德提醒道。
从锦衣卫刺探回来的情况里,魏广德不止一次看到倭国大名之间的交战,广泛使用火器击杀敌军,规模范围都极大。
甚至,其中还有车阵的影子。
比如织田信长就曾经布置半人高木栅栏,其后用铁炮手打击武田氏骑兵的记录。
此战,铁炮手大获全胜,震惊整个倭国,让倭国大名更加疯狂的扩充铁炮队。
见戚继光、邓子龙等人都面色严肃,魏广德又一笑,道:“虽如此,不过小国寡民而已,不足道哉。
他们虽然能铸造出丝毫不弱于鸟铳的铁炮,但在火炮上,他们差的很多。
我大明军中大量装备的大型佛朗机,到了倭国,他们都称其为“国崩,因为他们造不出强大的火炮。
所以,此次东征,交战时各将务必重视火炮的使用。
他们可不是乌合之众,别以为用鸟铳军阵就能击溃敌军。”
大炮,不管是威力还是射程,都远超鸟铳。
所以,魏广德针对明军东征着重强调的,就是多用火炮退敌。
“魏阁老,倭国骑兵实力如何?”
戚继光问道。
“一般,实际上倭国骑兵战力不强,南北两军各准备一支骑营就足够应付了。”
魏广德开口说道,“战场比较狭小,其实并不利于骑兵展开。”
他们说话时,梁梦龙已经让人拿出基本册子,分别交给几个将领。
“蓟镇的车营和步营要随时做好准备,一旦东征不顺,立即登船支援。”
魏广德看向蓟镇总兵一元说道。
这次,蓟镇军算是为东征准备的总预备队,万余官兵随时支援。
“末将遵令。”
一元急忙抱拳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