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自打上次东家来闹过事之后,周围的人似乎都对流言更加深信不疑了,纷纷对苏如是的酒坊敬而远之。
而苏如是看着眼前的一切亦是有些烦躁,总是没有客人上门,只怕这个月的生意就要亏本了。
这一日她便叫了众人过来,提出了一个令在场的皆瞠目结舌的决定:
“我准备要把剩余的酒都赠出去,从此不再做生意了。”
此话一出,大家险些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可看苏如是认真的神色,却也不像是在开玩笑。
“小姐,这怎么行?这亏损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当下便有人站了出来,觉得她这个决定很是不妥。
然而苏如是却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平静地解释道:“眼看着我这生意也离关店不远了,倒是不如最后留个好名声。”
“可是……”其他人还想再劝些什么,却被苏如是给一并挡了回去。
“好了,照我说的到街上去散布消息,声势造的越大越好,明日一早卯时,我们开仓赠酒!”苏如是丢下这句话之后便起身离去了,只剩下酒坊众人还一头雾水的留在那里。
大家又都知道映秋素日里是苏如是最贴身的人,便纷纷地聚到了她身边,都是一脸的愁容,想请她出主意。
“映秋姑娘,你说这可怎么办呢,能不能劝劝小姐?”
映秋此时倒是显得老成了很多,并未表现出慌乱,听了其他人的话之后,也只是摇了摇头,“依我对小姐的了解,只怕是难。”
话音刚落,周围便是一片唏嘘叹息之声,似乎都觉得苏如是做了这个决定之后,酒坊怕是再没有未来。
见大家都是一副失望的样子,映秋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小姐不像是会这么轻言放弃的人,我倒觉得她这样是另有主意,大家就照着小姐说的做吧。”
连映秋都这样说了,其他人自然也无话可说,做起事来依然卖力,不到一天的时间,玉液坊要关门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盐城。
以至于第二日不到卯时的时候,玉液坊前就已经聚集了很多闻讯而来的人了。
虽然众人素日里对苏如是的声讨指责之声从未断过,但是真到了有免费的利益摆在眼前的时候,仍然是趋之若鹜,令人看了也不禁有些感慨。
苏如是起的很早,挑了一身最干净利落的衣裳换上,坐在梳妆台前,却迟迟不出门,一直到了恰好过卯时之时,才慢悠悠的起身往外走。
门外的人已经因为不见她身影而议论纷纷了,此时见她出现,顿时沸腾起来。
“老板娘,你可别说话不算数啊!”
“就是,昨天还叫人到处宣扬开仓送酒,别是虚张声势吧!”
外头的声音十分嘈杂,苏如是听的耳朵疼,也不想白费自己的嗓子去喊,竟然不知从什么地方掏出一只锣来,使劲地敲了一下。
这下子可是把周围的人给震住了,声音也小了很多,苏如是趁机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诸位,说要开仓赠酒,自然是今日来的人一个也少不了。”
她这话一落,后面的人就顺势拉开了酒坊的仓门,里面现出了用红纸封顶的酒坛,堆得如同一座小山一样高。
这下,底下的人皆是双眼放光,恨不得一涌而上,可惜被苏如是用几个护卫给牢牢的挡在了那里。
“老板娘,你这是几个意思?”被挡住的人自然不满地开始嚷嚷起来,可惜力气上根本抵挡不了苏如是的护卫。
“各位别急,希望各位拿到酒之前,能耐心的听小女讲一个故事。”苏如是笑了笑,上前走了几步,到众人面前。
“讲!”来的人既然已经等候了那么长时间,自然不在乎这点,当即便答应了下来。
“那小女便给各位讲一个战国时的故事吧。”
苏如是脸上的笑意愈发灿烂了,从身后掏出一柄折扇来,‘唰’的一下展开在身前,颇有几分儒士讲学的风范。
“昔年魏国有一大臣名曰庞葱,要随太子到赵国做人质。临行前,他曾求见魏王问:‘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信吗?’,魏王自然是答‘不信’的,随后庞葱又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信吗?’,魏王说:‘我会有所怀疑’,最后庞葱则是问:‘那么如果三个人都说有老虎呢?’,魏王回答:‘我自然会相信’。”
“于是庞葱对魏王说:‘很明显,街市上根本不可能出现老虎,然而人们都这么说,就好像真的有了老虎,如今臣将远去邯郸,与大梁的距离不是王宫到街市可比拟的,对臣有非议的人不止三个,还望大王明察秋毫。’”
故事讲完,众人纷纷对庞葱的聪慧赞不绝口,以这种类比的故事谏言既能提醒大王、又不伤及君臣情谊,是绝佳的计策。
苏如是听着众人的谈论,只是笑而不语,等到众人的兴致渐渐降下来之后,才又问道:
“那么大家猜一猜,最后魏王有没有相信奸人的谗言呢?”
众人的回答几乎是相当统一,纷纷摇头,“庞葱都已经如此提醒,魏王自然会相信他。”
听到这个意料之中的结果,苏如是当即大笑起来,边笑着,便摇了摇头,道出了一个令众人都难以置信的结局:
“庞葱的确聪明,他走之后,诋毁之声不停,但饶是魏王一开始还相信他,谗言听多了,总是会信以为真的,所以,就再也没召见过他了。”
说罢,趁着大家还沉浸在惊讶和唏嘘中的时候,她又提高了几分音量,大声喊道:
“由此可见,流言不可信!”
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句点醒梦中人,众人这下子才想起原来苏如是也是被流言毁了声誉,才到了今天这般不得不关店的地步。
但是平心而论,却没有一个人是真正与她相熟相知的,大多数也只是听了两句茶余饭后的闲谈,也就当成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