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言情> 美食情报王> 第一百八十五章 :进货,跟老张一块接孩子

第一百八十五章 :进货,跟老张一块接孩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师傅,红顶堤走嘛?”陈舟装模作样地问道。
    老张听后咧嘴一笑:“上车~”
    他随后看到了陈舟手上的保温杯。
    “呦,还挺养生啊,陈伯伯。”
    “给你拿的,”陈舟晃了晃里面的小吊梨汤,...
    雪落无声,巷口的铜铃被风推着轻轻晃动,发出细碎而悠远的响。老陈坐在灶前,火光映在他脸上,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他没开灯,只靠着炉膛里柴火的微光翻看那本厚厚的手写食谱??封皮早已磨破,边角卷起,纸页间夹着干枯的艾草、压扁的桂花、一片褪色的银杏叶,还有一缕不知哪年哪月缠进书页的白发。
    那是林大夫的。
    他手指停在“冬至?归元汤”一页,方子很简单:羊肉两百克、当归三片、生姜五片、红枣六枚、黄酒半勺,慢炖两个时辰,出锅前撒一把韭菜末。可下面密密麻麻全是批注,有些是林大夫的字迹,清秀如柳枝拂水;有些是学员们后来添上的:“甘肃李婶说加枸杞更暖身”、“海南阿公建议用椰浆代替黄酒试试”、“西藏扎西大哥反馈孩子喝了不再咳”。
    这本食谱,早已不是一个人的智慧,而是一张由千万双手共同织就的网,兜住了漂泊的人心。
    门外忽然传来??声,像是有人迟疑地踩过积雪。老陈没抬头,只是把食谱轻轻合上,起身揭开锅盖。一缕乳白色的蒸汽腾起,带着浓郁的骨香与药气,在冷空气中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
    “进来吧。”他说。
    门被推开一条缝,一个瘦小的身影探了进来,头发上落满了雪,手里紧紧抱着一只搪瓷饭盒。是个男孩,约莫十二三岁,穿着不合身的旧棉袄,裤脚磨得发白,鞋尖裂了口,露出冻得通红的脚趾。
    “您……是陈师傅?”男孩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什么。
    老陈点点头,递过去一条干毛巾:“擦擦头,别感冒。”
    男孩接过毛巾,却不肯坐下,只是盯着灶台上那口咕嘟作响的大锅,眼神里有种近乎虔诚的渴望。
    “我叫阿岩。”他终于开口,“我在网上看到……你们这儿,每天都会留一碗粥给晚来的人。”
    老陈笑了:“你是从哪儿来的?”
    “凉山。”阿岩低头看着自己的鞋,“我妈去年走的时候,喝的就是您教的‘安神粥’。她说那一碗粥,让她梦到了小时候外婆煮的米糊。”
    老陈心头一震。
    他记得那个配方??莲子百合龙眼肉,浮小麦压焦虑。那是林大夫亲手写的,也是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有些人病不在脏腑,而在心里缺了一口热乎气。”
    “所以你就一路找来了?”
    阿岩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展开后竟是“节气厨房”的课程表复印件,边角烧焦了一块,显然曾被火烤过又抢救回来。“我想学熬粥。”他说,“我们村还有很多人睡不着、吃不下,他们也需要这个。”
    老陈沉默片刻,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副新手套、一双厚棉袜,又舀了一大碗热粥放进搪瓷饭盒,盖好。
    “明天早上五点,你还来这里。”他说,“先学会怎么生火。”
    阿岩愣住:“您……收我了?”
    “不是我收你。”老陈望着窗外纷飞的雪,“是这口锅认你。”
    第二天清晨四点半,阿岩准时出现在门口,脸冻得发紫,却坚持站着等开门。老陈让他进屋,教他劈柴、控火、淘米、计时。起初他手忙脚乱,米洒了一地,火熄了三次,连水都烧不开。但老陈从不责骂,只一遍遍示范,像对待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第七天,阿岩终于熬出了人生第一锅粥。米粒开花,汤色乳白,香气弥漫整个屋子。他颤抖着手盛了一碗递给老陈。
    老陈喝了一口,微微点头:“咸了三分,火大了五分钟,米少泡了十分钟。但……有心意。”
    阿岩的眼眶一下子红了。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道:“原来不是只有妈妈才愿意为别人多搅几下勺子。”
    一个月后,阿岩开始帮着整理全国寄来的求助信。有的来自养老院护工,说老人夜里总醒,想学“宁心饮”;有的是年轻妈妈,产后抑郁,希望能得到林大夫的调理方案;还有一位边疆教师来信:“班上有学生父母在外打工,常年吃泡面,我想在学校办个小厨房,让他们尝一口家的味道。”
    老陈看完这些信,召集所有在京的学员开了个会。地点就在“共膳园”。
    十二个人围坐一圈,中间摆着炭炉和七口小锅。每人负责一道应季养生粥品,边煮边讨论如何把“节气厨房”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
    刘姐提议:“能不能搞‘移动灶台’?改装一辆餐车,装上简易炉具和干货包,开进社区、学校、工地?”
    老李拍桌赞成:“我认识几个报废车厂的朋友,可以低价改装!太阳能供电,雨水净化系统也能加上!”
    小花姑娘怯生生举手:“我可以录视频教程……配上手语翻译。”
    众人纷纷响应。三天后,第一辆“节气厨房?流动炊事车”诞生了。车身漆成暖黄色,画着二十四节气图谱,车头挂着一块木牌:“此处有热饭,行人可歇脚。”
    首站选在北京南站地下通道。凌晨一点,寒风刺骨,流浪汉蜷缩在角落,外卖骑手裹着雨衣打盹。流动车缓缓驶入,灯光亮起,锅盖掀开,热腾腾的小米南瓜粥香气四溢。
    志愿者们端着碗一一递上。
    一位拾荒老人接过粥,突然跪了下来,哽咽道:“多少年没人给我做过饭了……我以为我已经死了。”
    旁边的年轻女孩抱着保温桶哭了:“这是我妈的味道。她癌症走了两年了,我一直不敢回家,今天……好像她回来了。”
    那一夜,七百份粥全部送出。临走时,有人悄悄在车上贴了张纸条:“谢谢你们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个人。”
    消息传开,全国各地陆续发起“百城百车”计划。深圳白领众筹改装新能源餐车;成都茶馆老板捐出自家院子做培训基地;武汉退休护士组建“夜间送粥队”,专为值夜班的医护和环卫工送去温热餐食。
    而此时,林大夫已悄然启程前往帕米尔高原。
    她没告诉任何人,只给老陈留了张字条:“塔县有个小学,冬天零下三十度,孩子们啃冻馍上学。我想去试试‘高海拔抗寒粥’的配方。”
    老陈看完,一声不吭背起行囊就跟了上去。
    飞机转大巴,再换驴车,跋涉三天才抵达边境小镇。林大夫正蹲在教室里,用体温捂热一个孩子的双手。那孩子指甲发紫,嘴唇干裂,怀里抱着一本破旧的《节气儿歌》,说是做梦都想喝一次“妈妈煮过的八宝粥”。
    林大夫看见老陈,苦笑:“你怎么又来了?”
    “你说呢?”老陈解开背包,拿出随身携带的小锅,“这次我带了东北红小豆、宁夏枸杞、青海青稞、云南紫米,还有……你的桂花蜜。”
    两人就在教室角落支起灶台,生火、淘米、炖煮。两个小时后,第一锅融合高原食材的“守边甜粥”出炉。孩子们排着队领取,每喝一口都瞪大眼睛,仿佛尝到了天堂。
    有个小女孩吃完后跑回来抱住林大夫:“阿姨,我梦见爸爸了。他说他也在哨所喝到了一样的粥。”
    林大夫泪如雨下。
    当晚,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新项目名称:“**暖童胃?千校计划**”。目标:三年内让全国一千所偏远地区学校的孩子,每天都能吃到一碗定制营养粥。
    老陈在旁边补充一句:“顺带教会一百个老师、五百个家长、三千个孩子自己动手。”
    回到北京后,他们将计划提交给相关部门。令人意外的是,不仅获批,还被列入“乡村振兴教育支持工程”专项扶持名单。第一批试点涵盖云南怒江、西藏那曲、新疆和田、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
    培训工作随即展开。老陈亲自编写教材《烟火十三课》,分为“识材、生火、控火、调味、倾听、陪伴、传承”七大模块,强调烹饪不仅是技术,更是情感的传递。
    阿木成了助教。他曾是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如今站在讲台上,声音坚定:“我以前觉得活着就是挨日子。直到喝了林医生一碗粥,才知道原来有人在乎你饿不饿、冷不冷。”
    小花姑娘也勇敢走上直播镜头,全程用手语讲解“谷雨清肝茶”的做法。评论区瞬间刷满:“求字幕!”“能出教学DVD吗?”“我们聋校想引进这套课程!”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位服刑人员的母亲来信。她儿子在狱中参加了“节气厨房”改造项目,学会了为同监室的人熬粥。他在信里写道:“妈,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废物。我还能给别人一点温暖。”
    老陈读完信,在铁皮盒里放进了第108封信,编号未填,内容只有四个字:“**万物皆可燃**。”
    春天再次来临。
    喀什的杏花如期绽放,粉白如云,漫山遍野。老陈兑现承诺,带着二十名核心学员奔赴西北。他们在果园中央搭起露天灶台,举办“春分?万物生”主题宴。
    食材全部来自各地学员邮寄:黑龙江的猴头菇、福建的土茯苓、广西的罗汉果、青海的牦牛骨汤底。每一样都附着便签:“送给最爱搅勺子的老陈”、“请替我看看杏花”、“这是我妈最后一罐玫瑰酱”。
    宴席开始前,林大夫宣布了一件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节气厨房疗法’纳入社区心理干预辅助体系。首批一百个试点站点即将挂牌。”
    人群沸腾。
    老陈却只是默默走到灶前,点燃柴火。火焰跳跃起来,照亮他斑白的鬓角。
    这一顿饭,吃了整整六个小时。有人讲述失去亲人的痛,有人分享重获新生的喜悦,有维吾尔族大妈拉着汉族阿姨的手说:“你教我的红枣粥,我孙子现在天天要喝。”也有藏族小伙捧着一碗粥走向老陈:“这是我阿妈的味道,我以为再也找不到了。”
    饭毕,众人齐声背诵《二十四节气歌》。歌声穿过花海,惊起一群飞鸟。
    当晚,星空如洗。老陈和林大夫并肩坐在山坡上,手中各捧一碗温热的杏仁燕麦粥。
    “你说我们会老吗?”林大夫忽然问。
    “当然会。”老陈笑,“但我希望到时候,还能有人愿意为我们多搅几下勺子。”
    “那要是有一天,我们都走不动了呢?”
    老陈望向远处灯火??那是新建的“共膳园”在夜色中亮起的暖光。“只要炉火不灭,故事就不会结束。”他说,“你看,已经有那么多双新的手,接过了锅铲。”
    的确如此。
    在南方某座海岛渔村,“节气厨房”已成为渔民出海前必访之地。老婆婆们轮流值守,为年轻人准备“防晕浪姜糖水”;在北方煤矿塌陷区,失业工人自发组织“暖心灶”,用废弃厂房改造成共享厨房;甚至海外华人社区也开始行动,洛杉矶唐人街出现了“美西节气厨房”,纽约布鲁克林的年轻人用豆浆机复刻“立秋润肺饮”。
    而最初那批学员,早已成为种子。
    刘姐退休了,但她每天仍骑着三轮车穿梭于老旧小区,义务为独居老人送餐;老李修车铺墙上挂满了学员送来的锦旗,但他最珍视的是一张孩子画的“李伯伯的爱心锅”;抑郁症女孩出版了《一碗粥救了我的命》,书中写道:“当我学会为别人煮饭时,我才真正原谅了自己。”
    阿岩也没停下脚步。他回到凉山,在母校建起了第一个村级“儿童共膳屋”。开学那天,他亲手熬了一锅粥,站在讲台上说:“我不是老师,我只是个会搅勺子的学生。但从今天起,我们要一起学会??好好吃饭,好好活着。”
    老陈知道这些事时,正在院子里修剪薄荷。阳光洒在铁皮盒上,反射出淡淡的光晕。他打开盒子,取出一张新信纸,提笔写道:
    >“亲爱的世界:
    >
    >我们从未想过改变你。我们只是坚持相信,一粒米能唤醒一段记忆,一碗粥能融化一座冰山。
    >
    >当无数人开始为陌生人多等一刻钟、多放一撮糖、多搅一下勺,这个世界就已经悄悄变了模样。
    >
    >火候到了,人心就软了。
    >
    >请继续熬下去,趁热。
    >
    >??老陈
    >节气厨房?炊烟未冷”
    写完,他合上铁皮盒,轻轻放在灶台旁。
    锅里的水正微微颤动,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李庄生同学不想重生 鬼才律师:劝人自首还被送锦旗? 恶雌娇软:深陷五个兽夫修罗场 星际娇软雌性,被六S大佬强绑定 末日生存,我的海岛能升级 记忆编码 末世海上求生,在灯塔建造度假村 北宋小饭馆 冠军法则 庶子凶猛 重生阿姨合租房,系统硬说合欢宗 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 武道长生,不死的我终将无敌 我一个特技演员疯狂整活很合理吧 我还真是幻觉? 重生末日变成猫 魔法少女不会被捕 咱当官的,养几个妖怎么了? 全民寿命开蛊罐,我能看见提示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