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41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刘晏见此情形出来说话,他极力赞同阿史那承庆:「陛下,微臣赞成司徒之言!赏功应当其时,亦当其势。」
「汉高帝刘邦亦是在扫灭群雄和定鼎关中之后,这才开始大封功臣!何也?只因大敌当前,需将士心无旁鹜,唯有死战方有生路!」
「当今李唐据蜀犹如芒刺在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当效勾践卧薪尝胆之志,悬重赏于前而激将士死战之心!岂能先授厚赏,自堕士气?此非吝啬,实乃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还请陛下暂收封爵食邑实授之命,待巴蜀平定,必十倍酬之。将士闻此,必知陛下信诺如山,且唯有死战破唐,方能得此厚赏。军心可用,锐气方张!」
文官们巴不得能够暂缓封爵食邑,他们赶紧站出来表示态度。
「臣等附议!请陛下三思!」
这次刘晏和阿史那承庆不再直接反对封爵分土,而是死死抓住天下未统这个无可辩驳的要害,
准备把封爵实授的时间点拖延到平定天下之后,这招真可谓是犹如四两拨千斤。
以天宏临和萧日越为首的武将们个个脸色变幻不定,朝堂气氛瞬间变得极其微妙而压抑。
阿史那承庆以退为进,以拖延为矛直指军心要害,导致武将受诛心之论所镊,眼睁睁看着这即将到手的爵位和食邑从眼前溜走。
大宏临和萧日越彼此交换着眼色。
萧日越面无表情站出来说道:「既然陛下认同司徒之言,微臣对此绝无异议。」
「臣无异议!」
大宏临同样跟着表示态度。
武将们看见大宏临和萧日越两位宰相没有异议,无可奈何同意暂缓封爵分土,不约而同齐声高呼:「臣无异议!」
「既然众卿对此均无异议,那朕就暂缓封爵食邑之实授!」
姜天骄觉得有必要给这件事情定个调子,他还不忘记叮嘱道:「诸位爱卿,此事皆是因朕考虑不周,所犯过错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若有不满,诸位爱卿大可直言进谏,说到底这最终抉择是联。只要说得有理,朕必定会纳谏。」
文武百官自然知道皇帝陛下这是在保护阿史那承庆,一时半会也不敢拿他怎麽样。
刘晏和阿史那承庆两人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他们对于封爵分土已经另有打算,准备挖个大坑让大宏临和萧日越跳进去。
大宏临和萧日越还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只需要等到踏平巴蜀,便可行封爵分土之酬功,反正这件事情也不用经过尚书省的同意。
例如姜天骄作为大夏皇帝想要发布旨意,他需要先通过中书省起草诏令,诏书起草完毕后送来阅览。需要修改则发回中书省,无需改则发门下省。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和封驳诏令,若是觉得皇帝诏令奏章违误就能驳回。门下省无异议就要签字盖章,直到这时才算正式生效,再交给尚书省去执行。
大部分人所认为封爵分土就是封个爵位,然后选择一块地方作为封地,就算不能享有税收和徵兵等实际权力,至少也能收取特定户数的赋税作为俸禄或赏赐。
在开元年间以前封爵分土确实都是如此,只是开元年间以后那就不是这回事了。
不但大宏临和萧日越没有意识到这问题,就连姜天骄都以为封爵分土就是实封,殊不知实际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情。
正所谓一代版本一代神,封爵分土也是会发生更新。
紫微宫,贞观殿,
姜天骄下朝后重新回到贞观殿。
安璇玑听闻姜天骄居然暂缓封爵分土,她略微疑惑问道:「陛下,您不是下定决心了吗?怎麽事到临头又有推迟,臣妾实在感到不解!」
「事情是这样的姜天骄直接把阿史那承庆所言尽数告知安璇玑。
安璇玑首微低睫毛轻颤,凤目流转若有所思,她轻启朱唇说道:「陛下,莫非就没其他人跟您说过这问题吗?若非阿史那承庆及时阻止,那我大夏想要一统天下只怕就困难啦。」
姜天骄一脸无奈说道:「朕在路上也思考过这问题,只因这件事情是朕授意大令公提出来,武将们个个乐见其成,自然不会跳出来阻止。」
「文官性格多以趋利避害,更多是想明哲保身,那就不会这麽明目张胆跳出来反对。」
「朕也以为这封爵分土明明是好事,不曾想到背后居然还隐藏着这麽多弯弯绕绕,时至今日朕才明白治国究竟有多难,难怪像唐太宗李世民那般英明神武的人都要虚心纳谏。」
「一直以来朕自翊为算无遗策,奈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多麽聪明的人,那也是会出现个别失误。」
安璇玑觉得姜天骄怎麽老是变来变去,她黛眉微说道:「陛下,年初您就在讨论封爵分土,
这都大半个月过去了,最终却是选择推迟,治国真有必要这麽麻烦吗?」
姜天骄哭笑不得解释道:「如若朕还是个摄政王,自然不用这麽麻烦,大不了犯错找别人出去顶罪。可现如今朕已经是大夏皇帝,那就不能再这样做了。」
「从现在开始治国无方处事无能,天下百姓和文武百官只会把罪责归咎在朕的身上,哪怕他们表面上不敢直言,然而背地里不知道要骂多少回。」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若是权力和责任不对等,那麽便会滋生出贪官污吏。古往今来为何只有王朝初期才能做到吏治清明,究其原因在于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
「待到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相继去世以后,后代子孙多半只会沉溺享乐,他们只会认为自己天生高贵,把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社稷看做理所当然。」
安璇玑觉得姜天骄真是辛苦,她非常心疼说道:「自从陛下登基为帝后,这才仅仅过去一个月而已,臣妾便发现陛下越发消瘦。」
姜天骄唉声叹气说道:「那也是没办法的事,眼下天下尚未统一,朕总不可能安逸享福吧?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你说朕还敢逍遥自在吗?」
「如果该掌权的人不掌权,不该掌权的人就会掌权。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把皇位传给唐高宗李治,他可没有在诏书上写着二圣临朝,更没准许武后垂帘听政。」
「皇帝说到底也是人,若想控制朝政和治国安邦,那就需要任用忠于皇帝的贤臣良将,而这就涉及到识人之明。」
「可这贤臣良将也非一成不变,或许唐高宗李治也是这样想的,他才在身中风疾的情况下把权力尽数交给武后,而不是选择宰相进行辅政。」
「唐高宗李治想得倒是挺美的,他认为武后是自已妻子,就算通过垂帘听政独揽大权,那顶多也只是效仿吕后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
「然而唐高宗李治想得太简单,他放任武后垂帘听政的后果,那就是害得大唐江山易主,竟让一介毫无功绩的女流之辈登上帝位,真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
安璇玑脸上露出苦涩笑容,她摇了摇头苦笑道:「一介女流之辈掌握大权后都能谋朝篡位,难怪陛下自始至终不敢放松警惕,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