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来下们听闻此事,脸色沉了沉。冯道婆道:“这下可要乱了。”
来下们点头,心里却明白,乱世将至,自己必须早做打算。她将庄大里的事务重新梳理一遍,粮仓、柴炭、火炕、棉衣、武器,能准备的都得备上。她又让冯道婆去打听京城那边的动静,尤其是朝廷对流民的态度和应对之策。
冯道婆回来时脸色难看:“朝廷现在自顾不暇,流民太多,地方官又贪腐,赈灾粮根本到不了百姓手里。听说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吃人肉了。”
来下们心头一震,面上却不动声色:“那就更得抓紧屯粮了。”
她开始悄悄从外地购入粮食,尤其是耐储存的麦子和豆类。庄大里新修的粮仓已经不够用了,她又命人扩建,还让佃户们帮忙多囤些干菜和腌菜。
佃户们虽然不知来下为何如此紧张,但见她为人宽厚,又从不拖欠粮米,便也安心照做。
庄大里渐渐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外面天寒地冻、人心惶惶,庄大里却依旧热气腾腾,火炕上孩子们嬉笑打闹,小菊和婆婆围坐在炉边缝补衣物,冯道婆则在厨房里炖着一锅老母鸡汤。
来下们坐在堂屋里,看着这一切,心里却沉甸甸的。
她知道,这平静的日子,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果然,没过几日,便有流民队伍路过庄外。人数不多,也就几十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眼神里透着绝望。
来下们站在庄门口,看着他们缓缓走过,心中不忍,命人送了些干粮和热水过去。
流民们感激地跪下磕头,有人哭着说:“恩人,您是活菩萨啊。”
来下们摆摆手:“快走吧,别在这儿逗留,后面还有更多人。”
流民们走后,冯道婆皱眉道:“你这人心太软了,若日后更多流民涌来,咱们这点粮,怕是撑不住。”
来下们点头:“我知道,所以才要早做准备。但也不能见死不救,能帮一点是一点。”
冯道婆叹了口气:“你啊,还是那副心肠。”
来下们笑了笑,没说话。
她心里明白,乱世之中,善良是奢侈品,但也是她唯一能守住的底线。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开始训练庄里的人。不是练武,而是组织纪律、分配任务、安排防御。
她将庄里分为几个区,每区设一个负责人,负责粮仓、水源、火炕、防御等事务。又让几个身强力壮的佃户负责巡逻,发现可疑人物立刻报告。
庄里的人起初还有些不解,但见来下安排得井井有条,又从不苛责,便也渐渐配合起来。
转眼到了腊月,天更冷了,庄大里却依旧温暖如春。火炕上铺着厚厚的棉垫,屋里点着蜂窝煤炉,热气腾腾。
来下们坐在炕上,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饺子,一边听冯道婆讲外面的消息。
“听说京城那边已经乱成一团了,皇帝下令封锁城门,不准流民进城,结果流民围攻城门,死了不少人。”
“还有,各地起义军越来越多,有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也有打着‘为民请命’旗号的,还有打着‘清君侧’旗号的……总之,乱得很。”
来下们听着,心里越发沉重。
她知道,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战争,而是混乱。一旦秩序崩塌,人心就会变得疯狂。
她看着炕上的孩子们,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守住这片净土。
就在这时,庄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来下们皱眉:“这么晚了,谁会来?”
冯道婆起身道:“我去看看。”
不多时,冯道婆带着一个浑身是雪的男子进来。
男子脸色苍白,嘴唇冻得发紫,但眼神却坚定。
他跪下道:“小姐,我是徐大人的信使,奉命来送信。”
来下们接过信,拆开一看,脸色瞬间变了。
信中写道:
“来下亲启:
京城已乱,陛下被困,朝中无人可用。我已被任命为兵部侍郎,率军镇守北门。局势危急,恐难久守。望你早做打算,若有机会,可来京一见。
徐文远书。”
来下们看完信,久久不语。
冯道婆问:“怎么了?”
来下们缓缓道:“徐文远让我去京城。”
冯道婆一惊:“去京城?现在?你疯了吗?”
来下们摇头:“我没疯,只是……有些事,我必须去做。”
冯道婆沉默片刻,低声道:“你想去救他?”
来下们点头:“他救过我,我也救过他。如今他身处险境,我不能袖手旁观。”
冯道婆叹了口气:“那庄里怎么办?”
来下们道:“我走之后,你就是庄里的主事人。我会留下足够的粮食和银两,你带着大家守住这里,等我回来。”
冯道婆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但最终还是点头:“好,我等你回来。”
来下们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纷纷扬扬的大雪,心中一片清明。
她知道,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但她也知道,有些事,不做,她会后悔一辈子。
她转身对冯道婆道:“帮我备马,天亮就出发。”
冯道婆深深看了她一眼,点头离去。
夜色深沉,庄大里一片寂静。
来下们坐在炕上,看着熟睡的孩子们,心中一片柔软。
她轻声道:“等我回来。”
风雪中,一骑绝尘,朝着京城方向疾驰而去。
乱世将至,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下们策马疾行,风雪扑面,寒意刺骨。但她心中只有一念??京城。
这一路,注定艰难。
沿途已可见流民成群,或蜷缩在破庙中瑟瑟发抖,或倒在路边,早已没了气息。偶尔有三五成群的乱兵路过,抢夺百姓仅存的粮食衣物,甚至直接杀人取乐。
来下们身着男装,骑一匹快马,随身带着几两碎银和干粮,尽量绕开大道,走山间小路。即便如此,仍几次险些遭遇劫难。
有一次,她夜宿山林,被一伙流寇盯上。对方人数不少,且个个饥肠辘辘,见她孤身一人,便想动手抢夺马匹与银两。
来下们早有防备,趁着夜色,悄悄点燃了随身携带的火折子,扔进附近的干草堆里。火势一起,火光冲天,惊得流寇四散而逃。
她趁机策马突围,险之又险地逃出生天。
这一路,她看到了太多的人间惨剧。她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现实远比她想象的更加残酷。
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救得了徐文远。
但她不能停下。
她必须去京城。
终于,在第七日清晨,她远远望见了京城的城墙。
然而,眼前的京城,早已不是她记忆中的模样。
城门紧闭,城墙上站满了士兵,箭矢林立,戒备森严。城外聚集着大批流民,哭喊声此起彼伏,有人跪地哀求进城,有人绝望地躺在地上等死。
来下们心中一沉。
她绕到北门,按照徐文远信中所写,找到了一处秘密接头的地点??城外的一座破庙。
庙中空无一人,只有地上用炭笔画着一个箭头,指向城东方向。
来下们心中一紧,立即策马前往。
城东,是一座废弃的军营,如今已被乱兵占据。来下们不敢贸然进入,只能在附近观察。
直到夜幕降临,她才看到一个身影悄悄从军营中溜出,朝她藏身的方向走来。
来下们屏住呼吸,握紧了腰间的短刀。
那人走近后,低声喊道:“来下?”
来下们一惊,认出是徐文远的心腹??李护卫。
她立刻现身:“是我。”
李护卫松了口气:“终于等到你了。大人等你很久了。”
来下们皱眉:“他现在怎么样?”
李护卫神色黯然:“情况很糟。陛下被困宫中,朝中无人可用,徐大人被任命为兵部侍郎,负责守北门,但兵力不足,粮草短缺,士兵士气低落……”
来下们心中一沉:“他为何要我来?”
李护卫低声道:“大人说,若他有个三长两短,希望你能带着他的一封信,送出京城,交给一位旧友,或许还能救国于危难。”
来下们沉默片刻,点头:“带我去见他。”
李护卫带她绕过重重关卡,终于潜入军营。
在一间破旧的营帐中,来下们见到了徐文远。
他瘦了许多,脸色苍白,眼中却依旧透着坚定。
见到来下,他露出一丝笑意:“你来了。”
来下们点头:“我来了。”
徐文远将一封信交到她手中:“这封信,务必亲手交到兵部尚书赵大人的手中。他在南方,若他肯出兵,或许还能稳住局势。”
来下们接过信,沉声道:“我一定送到。”
徐文远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你本不该来。”
来下们淡淡一笑:“你说过,我欠你一条命。”
徐文远沉默片刻,终于点头:“好。”
夜深,来下们准备出发。
临行前,徐文远低声叮嘱:“路上小心,若遇险,不必管我。”
来下们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不舍,却什么也没说,只点了点头,转身消失在夜色之中。
她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永别。
但她也明白,乱世之中,有人愿意为国为民赴死,而她,能做的,就是完成他的嘱托。
她策马疾行,带着那封信,再次踏上征程。
京城的风雪依旧,而她的身影,已消失在茫茫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