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马厂长也是个精明人,一看李振国的样子就明白了,连忙笑着说:“您是行家,要是您这边确定租赁,我们优先把西厂房的两条生产线给您用,这些小问题我们马上安排人修,保证不耽误生产。
聊完设备,就该谈租金了...
周五的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蜀香居后院的铁锅铲声比往常更早响起。老王推着三轮车走到门口,发现门已经半开,厨房里灯火通明。
“哟,今天来得这么早?”老王把车停稳,笑着对门口帮忙卸货的学徒说,“你们这是要赶在太阳出来前把菜都炒好啊?”
“可不是嘛。”小李一边搬着鸡筐一边笑,“昨晚师傅说今天要练新菜式,大家都不敢怠慢。”
老陈从厨房探出头,手里还握着锅铲:“老王,今天来得早啊。”
“这不是怕你们太火,我供不上货嘛。”老王抹了把汗,“今天我特意起个大早,新鲜的都给你留着。”
“那辛苦了。”老陈点头,“快搬进来吧,今天要炖牛腩,得早点准备。”
厨房里,小赵已经穿戴整齐,站在灶台前翻炒着一锅底料,动作比前几天更显沉稳。他一边翻炒一边默念:“香料要炒香,牛腩要先焯水……”
“别光念叨,要动手。”老陈走过来,“记住,炖牛腩讲究的是火候和耐心,不能急。”
“我记住了,师傅。”小赵点头。
几个学徒在旁边忙着焯水、切姜、剥蒜,动作虽然还有些生疏,但明显比前几日熟练了不少。小王一边处理牛腩一边低声问小李:“你说咱们今天能学会这道外婆牛腩吗?”
“肯定能!”小李信心满满,“只要跟着师傅练,总有一天能独立上灶。”
“嗯。”小王点头,“咱们得抓紧,师傅说下周要开始练炖排骨了。”
前厅里,林巧梅正带着服务员们布置新推出的“外婆系列”菜单。墙上挂起了几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厨房、灶台、柴火灶,还有几张泛黄的旧菜谱。
“这些照片是从李哲老家找来的。”林巧梅指着一张照片,“这是他外婆当年做红烧肉用的锅。”
“真有年代感。”小张感慨,“配上这些照片,真的让人有回家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林巧梅点头,“不只是卖菜,更是卖回忆。”
中午时分,餐厅再次爆满。门口排起了长队,空气中飘着炖牛腩的香气,引得路人频频驻足。
一对母女走进餐厅,坐下后母亲翻看菜单,指着“外婆牛腩?特制版”问服务员:“这道菜味道怎么样?”
“这道菜是我们最新推出的‘外婆系列’之一。”服务员微笑着介绍,“用的是传统做法,加上李老板的秘方,炖得酥烂入味。”
“那就来一份。”母亲点头,“我小时候也吃过这种牛腩,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回那种味道。”
后厨里,老陈正在炖牛腩,锅边飘出浓郁的香气。他一边翻动锅里的牛腩,一边讲解:“炖牛腩最关键的是火候,大火逼香,小火入味,最后大火收汁。记住,火候是灵魂。”
“火候是灵魂。”几个学徒齐声重复。
“还有,香料搭配要恰到好处。”老陈继续讲解,“多了压住肉香,少了又没味道。得找到那个平衡点。”
小赵在一旁认真记录,眼神专注。
“你小子,现在学得挺认真。”老陈看了他一眼,“以后能不能接我的班,就看你自己了。”
“我一定努力!”小赵郑重地点头。
傍晚时分,电视台的直播再次进行。镜头扫过后厨,老陈正在翻炒牛腩,动作熟练,锅气十足。
“这道牛腩,是我外婆的拿手菜。”李哲站在一旁,对着镜头说道,“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只有过年,外婆才会炖一锅牛腩。那种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所以您才坚持手工制作?”主持人问。
“是的。”李哲点头,“我们想做的,不只是味道,还有情感。每一块牛腩,都是一段回忆。”
直播间里,弹幕刷屏:
“李老板太有情怀了!”
“我也想吃一口童年的味道。”
“这才是真正的匠心精神。”
直播结束后,李哲回到办公室,韩春燕已经在等他。
“电视台那边说,今晚的直播反响很好。”韩春燕递上一份数据报告,“观看人数突破了六百万,评论区几乎全是好评。”
“辛苦了。”李哲接过报告,翻看几页后点头,“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不过……”韩春燕犹豫了一下,“有个投资人又联系我了,说想投资我们。”
李哲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告诉他,我们暂时不考虑融资。”
“可他说,错过这次机会,可能就再没机会了。”韩春燕皱眉。
“我知道。”李哲语气坚定,“但我们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我们要做的是把味道稳定下来,把流程标准化,把人培养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韩春燕点头:“我明白了。”
就在这时,林巧梅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菜单:“李哲,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推出‘外婆系列’第二季?比如炖排骨、炖猪蹄、炖豆腐,都是家常味道。”
“好主意。”李哲眼睛一亮,“我们不只是做一道菜,而是打造一个记忆的系列。”
“那我来负责设计菜单。”林巧梅点头,“还要做宣传页,配上一些老照片,唤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好。”李哲点头,“我们不只是卖菜,我们是在卖回忆。”
夜幕降临,餐厅依旧灯火通明。后厨里,老陈带着学徒们收拾锅具,小赵在记录今天的火候变化。
“师傅,今天的牛腩火候比昨天稳多了。”小赵翻看笔记本。
“是啊。”老陈点头,“你小子进步不小。”
“谢谢师傅。”小赵真诚地说。
“记住,做菜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心术。”老陈拍了拍他的肩膀,“用心去做,才能做出真正的味道。”
小赵郑重地点头:“我会的。”
前厅里,林巧梅和谭静雅正在总结今天的运营情况。
“今天的翻台率比上周提升了百分之二十。”谭静雅翻看数据,“而且复购率也在上升。”
“说明我们的味道稳定了。”林巧梅点头,“接下来,就是标准化和培训。”
“我已经让韩春燕开始整理培训手册。”谭静雅补充,“从选材、切肉、调味、火候,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说明。”
“很好。”林巧梅点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复制,而是传承。”
夜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红烧肉和牛腩的香气,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蜀香居的故事,还在继续。
周六的清晨,天还未亮透,蜀香居后院已经热闹起来。老王照例拉着满满一车的新鲜食材来到门口,几个学徒早已在等他。他一边卸货一边笑:“你们这店现在可真是火得不行,我这三轮车都快拉不动了。”
“老王,你这话可得收着点说。”老陈从厨房探出头,“火得越旺,越得稳住火候。”
“明白明白。”老王摆摆手,“我这不是来得更勤快了吗?”
厨房里,小赵已经穿戴整齐,站在灶台前翻炒着底料,动作比前几天更加熟练。他一边翻炒一边低声重复:“香料要炒香,牛腩要焯水,火候要稳……”
“你小子,光念叨没用。”老陈走过来,“记住,做菜是门手艺,更是门心术。”
“我记住了,师傅。”小赵点头,眼神坚定。
几个学徒在旁边忙着焯水、切姜、剥蒜,动作虽然仍显生疏,但都很认真。一个叫小李的学徒一边切姜片一边偷偷问旁边的小王:“你说咱们以后也能做出像老陈那样的炖牛腩吗?”
“当然能!”小王低声回道,“只要用心学,肯定能。”
“用心学。”小李重复了一遍,眼神里多了一丝坚定。
前厅里,林巧梅正带着服务员们做最后的准备工作。餐桌已经擦得锃亮,菜单也换上了最新的版本,新增了几道“外婆系列”的新菜品,还有一道“外婆炖猪蹄?特制版”的特别介绍。
“今天电视台的人还要来,大家注意服务质量。”林巧梅叮嘱道,“不能出一点差错。”
“放心吧,梅姐。”服务员小张自信满满,“我们昨晚演练到很晚,连端菜的角度都练过。”
“那就更好了。”林巧梅点头,“记住,我们不是在端菜,是在传递温度。”
中午时分,餐厅已经人满为患。门口排起了长队,空气中弥漫着红烧肉、炖牛腩和炖猪蹄的香气,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走进餐厅,坐下后翻看菜单,指着“外婆炖猪蹄?特制版”问服务员:“这道菜味道怎么样?”
“这道菜是我们最新推出的‘外婆系列’之一。”服务员微笑着介绍,“用的是传统做法,加上李老板的秘方,炖得酥烂入味,汤汁浓郁。”
“那就来一份。”丈夫点头,“听说这道菜很补,给孩子补补身子。”
与此同时,后厨里,老陈正带着几个学徒炖猪蹄。他一边翻动锅里的猪蹄,一边讲解:“火候要稳,先大火逼出胶质,再小火慢炖,最后大火收汁。记住,火候是灵魂。”
“火候是灵魂。”几个学徒齐声重复。
“还有,炖猪蹄的香料要搭配得当。”老陈继续讲解,“多了太冲,少了没味。得找到那个平衡点。”
小赵在一旁默默记下,眼神专注。
“你小子,现在学得挺认真。”老陈看了他一眼,“以后能不能接我的班,就看你自己了。”
“我一定努力!”小赵郑重地点头。
傍晚时分,电视台的直播如期进行。镜头扫过后厨,老陈正在翻炒炖猪蹄,动作熟练,锅气十足。
“这道炖猪蹄,是我童年最深的记忆。”李哲站在一旁,对着镜头说道,“小时候家里穷,只有逢年过节,外婆才会炖一锅猪蹄。那种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所以您才坚持不用机器,而是用手工制作?”主持人问。
“是的。”李哲点头,“我们想做的,不只是味道,还有情感。每一口猪蹄,都是一段回忆。”
直播间里,弹幕刷屏:
“李老板太励志了!”
“我也想吃一口童年的味道。”
“这才是真正的匠心精神。”
直播结束后,李哲回到办公室,韩春燕已经在等他。
“电视台那边说,今晚的直播反响很好。”韩春燕递上一份数据报告,“观看人数突破了六百五十万,评论区几乎全是好评。”
“辛苦了。”李哲接过报告,翻看几页后点头,“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不过……”韩春燕犹豫了一下,“有个投资人又联系我了,说想投资我们。”
李哲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告诉他,我们暂时不考虑融资。”
“可他说,错过这次机会,可能就再没机会了。”韩春燕皱眉。
“我知道。”李哲语气坚定,“但我们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我们要做的是把味道稳定下来,把流程标准化,把人培养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韩春燕点头:“我明白了。”
就在这时,林巧梅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菜单:“李哲,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推出‘外婆系列’第二季?比如炖豆腐、炖鱼头、炖鸡翅,都是家常味道。”
“好主意。”李哲眼睛一亮,“我们不只是做一道菜,而是打造一个记忆的系列。”
“那我来负责设计菜单。”林巧梅点头,“还要做宣传页,配上一些老照片,唤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好。”李哲点头,“我们不只是卖菜,我们是在卖回忆。”
夜幕降临,餐厅依旧灯火通明。后厨里,老陈带着学徒们收拾锅具,小赵在记录今天的火候变化。
“师傅,今天的炖猪蹄火候比昨天稳多了。”小赵翻看笔记本。
“是啊。”老陈点头,“你小子进步不小。”
“谢谢师傅。”小赵真诚地说。
“记住,做菜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心术。”老陈拍了拍他的肩膀,“用心去做,才能做出真正的味道。”
小赵郑重地点头:“我会的。”
前厅里,林巧梅和谭静雅正在总结今天的运营情况。
“今天的翻台率比上周提升了百分之十五。”谭静雅翻看数据,“而且复购率也在上升。”
“说明我们的味道稳定了。”林巧梅点头,“接下来,就是标准化和培训。”
“我已经让韩春燕开始整理培训手册。”谭静雅补充,“从选材、切肉、调味、火候,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说明。”
“很好。”林巧梅点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复制,而是传承。”
夜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红烧肉、牛腩和猪蹄的香气,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蜀香居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