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言情> 死得其所系统> 番外:后世篇

番外:后世篇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xx年, 某月,某日。
    忙活了一整日的李求真,回到了家中。这个点,爸妈都还未归,该是正忙着。
    直直朝着自己房间奔去, 随手扔下背包, 脱掉外套。几步一跨, 扑向大床,连连打了几个滚。仰躺着, 眯了眯眼, 长出了一口气。随即咧开嘴角,脸上尽是笑意。
    我做到了。
    李求真握了握拳。就在今日,自己接到了期待已久的录取通知, 由学界最负盛名的星辰研究院发出的加入邀请。
    星辰研究院,一如其名, 群星璀璨, 牛人辈出。院里汇聚了最详实的资料,最便捷的资源, 最丰富多样的课题,最令人惊叹的成果,是世人心目中的圣殿。而今, 李求真大睁着眼, 自己也有幸来到这所圣殿的大门前, 得以推门而入, 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成为星辰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哈,李求真翻了个身,忍不住笑出声来。
    ……
    扑腾了片刻,李求真突然间又想到了什么,咕咚一下坐起身来。
    麻利地打开床头的电脑,轻车熟路地点开一个网站。登录账号,入眼是一个熟悉的界面——晋江文学城作者后台。
    李求真盯着屏幕,眸光一闪,扫到自己作品下头最新的一条评论,见着那字眼,心下一愣,忽地就陷入怔冲。
    这一下思绪飘远,回忆接踵袭来。
    ……
    ==========
    我是李求真,又不是李求真。
    听上去是不是很莫名其妙?是的,我也觉得很莫名其妙。
    ……
    ==========
    我叫李求真。
    老爸李忻,是个历史系教授。老妈郑茗,是个鉴宝专家。
    他俩少年时偶然相遇,一个温润儒雅,一个气质出众,一个富有才情,一个见解独到。于是,一见钟情,二见倾心,彼此就看对了眼。之后火速结合,便有了我。
    老爸给我取名李求真,说是取“君子之于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之意,希冀我上下求索,惟真惟切,践于足下。而随着我长大,见多了爸妈腻歪,也逐渐反应过来,所谓的李求真,那不正是李求郑,凤求凰的隐喻么?
    ……
    李求真有些无语,可却也真真人如其名,养成了那般好求真好探索的性子,也算未曾辜负当初自己老爸那一番随口瞎扯。
    家里那二位专业对口,又性情相投,加上极其热爱本职工作,视之为终生奋斗的事业,是故这平日里的闲聊,也少不得带有一丝学术研讨的架势。李求真在这般环境下常年累月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对读史、学史、研史,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不,完成了通识基础教育之后,李求真就继续入学,成为了一名历史系的学生。
    ……
    ==========
    事情的变故发生在那一年。
    那是两年前,李求真将要升至三年级,正临近考虑细分研究方向的当口。本以为会犹豫纠结一段日子,可哪曾想,冥冥之中,上天已经做好了安排。
    某一个周末,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清晨。可于李求真而言,那一日过后,却是世界变幻,天翻地覆。
    ……
    那一日早上,李求真懒懒地睁开眼,随意舒展了下肢体,而后,起床,穿衣,洗漱,用早点,围观爸妈十几年如一日的腻歪。
    之后,爸妈出门,各忙各的去了。李求真便回到房间,堆起一摞书,打算完成老师布置下来的课业。
    一切正常,李求真并没有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打开电脑,进入邮箱,点开头上第一封邮件。这是这学期新修的一门军事史课,是助教发来的,里面列了几道论文题目。
    李求真瞧着,手上突兀一顿,身体前倾,瞬间就瞪圆了眼。
    口中发出一声短促的叫喊,这是什么?
    揉了揉眼睛,细细看去,还是一样?
    “作业一:解析经典战役。
    试从沂城之战展开分析,讨论傅氏兵法在其间的实战运用。
    ……”
    沂城之战是什么鬼?傅氏兵法又是什么鬼?
    李求真很是愣了愣,有这么一场战役?有这么一部兵法?还是经典战役?
    敲了敲脑袋,细细想了想,却也没得出个所以然来。
    老师这是在搞什么?开玩笑么?无聊测试不知为不知的诚实度么?李求真正小声嘟囔着,突然间,感到一股大力袭来,直直便往自己脑子里钻去。
    脑仁一抽,先是一下子针扎般的痛,而后便是一阵酸胀泛开。
    李求真抱着头,蹲下身,倒在地上,蜷缩成一团,脑门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浑身失了力气,做不了其他动作,也喊不出声来,只重重的摁着脑袋,承受着这一波冲击。
    也不知过了多久,李求真稍稍缓过劲来,喘息了几下,悉悉索索的,摸到了手机。抬眸一看,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正要拨出电话,动作却是一滞。自己这会儿,竟是莫名就知道了,沂城之战同傅氏兵法,指的是什么。
    方才那突然钻到自己脑中的,好、好像是一波信息?
    李求真咽了几口唾沫,面色发白,眼中惊疑不定。
    甩甩头,这个时候倒是骨子里的天性占了上风。李求真缓缓压下了惊惧恐慌,一门心思只想先去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
    闭上眼,深呼吸。沉下心,细细去感受,慢慢去触碰,去识别之前的那一团汹涌。
    半晌之后,李求真猛地睁开眼。这是信息?不,准确说来,这更像是一份记忆。这像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囊括了自己从小到大生活轨迹的记忆。
    一切几乎都是一样的,只唯独一点。
    李求真手一撑,站起身来,摇摇晃晃走到书柜前。上下扫了几眼,从中抽出了自己想要的,当即飞速翻阅了起来。
    “哗哗哗……”
    “哗哗哗……”
    ……
    “啪哒!”
    李求真噌噌后退了几步,手上一松,书册掉落。腿一软,跌坐在椅子上。
    是了,只唯独一点变了。那唯一变了的一点,…是历史。
    自己的记忆变了,书本上的记载变了,突然之间,人就好像是换了个背景存在,和被p了个图差不多。
    ……
    李求真眼神扫过摊落在地上大开的书页,拿过一旁的手机,紧紧攥了攥。犹疑片刻,拨了出去。
    先是爸妈,再是交好的几个同学。
    “喂,小真啊,……,什么?承安王?……,你最近不是在选课题?是定了她?……,呦,很有想法,爸爸支持你。……”
    “……,哈哈哈,宝贝儿,承安王?你确定?……,好好好,你加油,我们家宝贝儿最棒了!……”
    “喂,阿真?……,哎呀,我这会儿是已经淹没在书山里了。你眼下比较急的还就一门军事史,我手头上那可是还有科技史、经贸史、文化史、若干门史,哦,还有一篇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报告。……,唉,不说了,不说了,先干活啊。……”
    “喂,阿真?……,你这通电话来得及时,我正想找你呢。好几个问题,我们图书馆碰头吧。……”
    ……
    李求真挂了电话,木着个脸,整个人已经呈呆滞状了。
    大家都不觉得有问题,只有我一个经历了这般不对劲?
    ……
    李求真循着变化的源头,很容易就发现,历史是在周朝的末年拐了个弯。
    原本的周朝末帝,亦是维系了汉人火种的西周开国君主,成为了周朝中兴、盛世之始的圣主。功绩彪炳,后世几百年,再无人可超越。虽然周谦确实是帝王本纪中令人瞩目的存在,可也没有这般夸张耀眼。
    不对劲的还不止这里。
    同一时候横空出世的,还有一人。便是号称“武曲临世,将星命格”的大周大将军、承安王傅徴,后授三公,赐九锡,分列文武官员之首。
    宣帝周谦对其礼遇之至,甚至打破异姓不封王的规矩,晋其王爵。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位极人臣四字可表。
    傅徴其人一生传奇,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她还被称作是古代航海科学发展的始祖,她掀起了航海浪潮,一手缔造了大周帝国的海上版图,奠定了国朝近千年海上宗主国的地位,影响直至如今。后世只需提承安二字,无需多加任何修饰头衔,便知指她。
    李求真粗粗概览了此人生平,只觉字字激昂,一时胸中澎湃。
    ……
    自己先前其实是有一点弄错了,历史既是拐了个弯,那又岂会是简单的变了个背景了事的?蝴蝶效应之下,其后的社会形态也当随之变化。
    李求真一开始没有察觉有异,其实是因为时间提前了约莫三百多年。大致推算了一下,也就是说,从周谦即位到现在这个时点,有宣帝同承安王存在的时空,比之原本时空,要缩短了约莫三百多年的进程。
    ……
    ——————
    姑且称作时空以作区分吧。
    原先,北胡入侵,周朝灭亡,中原大地进入异族统治时代。
    周谦以周朝皇子之身,退入边陲西川建立西周,与异族政权对峙。期间不断收拢汉家力量,收庇汉家子弟,练兵强军,大力发展建设。几番拉锯,稳定西南,夺回半壁江山。
    之后百余年间,北地中原,胡人统治下处处哀嚎,汉族民众前仆后继,竖起反胡旗帜。南方西周,周氏几代经营,使得疆土界限慢慢北推。
    到了北胡建立中原政权,史称胡历137年,在北地反胡义军同南方西周军的联合围攻下,北胡政权亡,胡人北逃,遁往草原。
    一番势力角逐后,周氏后人重掌山河,恢复周氏王朝。这之后,便是清剿余孽,恢复国力,与民生息,周朝自此又延续了三百年。
    三百年后,中原大乱,北方异族再次兴起。周朝末期具备了所有王朝末年的通病,可这一回,却再没有另一个周谦。
    于是,周朝亡,异族入关,古代最后一个汉人政权亡。
    与此同时,一场席卷世界的科技革命,正在悄然酝酿。
    而后,便是耳熟能详的,异族高压统治,闭关锁国,……,洋枪洋炮打开国门,……,宁与友邦不予家奴,……,被迫开始近代化,……,革命先贤流血牺牲,救国图存。……
    从战乱到和平,从落后到强盛,从屈辱到荣耀,走的艰难曲折。
    ……
    可是,在这一份突来的记忆里,有宣帝同承安王存在的这个时空,大周帝国强大、开放、包容、变革,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头。
    那些个动荡曲折不复存在,帝国军队逢战必胜,来犯者必诛,来投者厚待。
    这个时空,大周帝国是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其中三分之二,后人公认,都可归功于宣帝。
    宣帝时期,后世称作萌芽时代。异族融入,番国上贡,万邦来朝。经贸往来繁盛,文化交流频频,思想浪潮涌动,技术发展迅速。
    只是,历史的规律终究难以违逆。到了王朝末年,疆域广阔的庞大帝国裂痕难掩,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再难负荷,于是,自下而上的近代化进程自发开启。
    可这一回,没有外敌,没有屈辱,这个进程足足提前了三百年。同时,也作为典范,为其他国家争相学习效仿,大大促进了全球近代化运动。
    ……
    李求真回味着那种大时代的震撼,半晌之后眨了眨眼。所以,这份记忆的时点比原先要提早三百年,眼下这其实是三百年前?
    啊哈?李求真想着,便一边打开新闻网页浏览。随着视线移动,面上神色古怪,却又抑制不住一种莫名的畅快。
    ……
    ——————
    过了一会儿,李求真从记忆中抽离,搞清了这一处之后,探究的疑点又回到宣帝同承安王二人身上。
    这一切的变化,是始于承安王傅徴扬名之始的第一战。那一战,阻止了北胡入侵,重创了胡人主力,直接便没有了后头那动荡黑暗的一百多年。那一战,便是军事史老师布置的作业里头提到的,沂城之战。名列古代十大经典战役,以结束之快、效果之绝著称。
    另一方面,李求真依着自己还算扎实的基本功,串起了这位承安王的另一条人生轨迹。
    承安王傅徵,将门之后,在原先的历史中,父兄受奸人陷害,死于异族围攻,己身连坐获罪,很早便香消玉殒了。而傅家所掌的傅家军,孤军抵御北胡,在最后一战中,也是全军尽殁。
    李求真细细琢磨着,宣帝一朝,许多人的命运线都发生了变化,可都远远及不上这人。而且,这位承安王一边崛起的时间,同另一边身死的时间,居然巧的颇为接近。
    李求真认为,较之宣帝,承安王身上却是显得更为神秘。而这种神秘,对于李求真这样的人而言,显然有着无上吸引力。
    所以,李求真果断定下了接下来三年级要走的方向,全身心的投入到载有这位承安王生平点滴的史料卷堆中去。
    这一研究,李求真才明了,当初爸妈惊诧反应的背后,是一份不加遮掩的看热闹心态。这位与圣主齐名的神人,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前辈高手研究过了。各项课题多如牛毛,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如今再想要出成果、出新意,难度委实较高,大抵多是炒剩饭了。
    可李求真偏生是个迎难而上的脾气,更是因着一番离奇遭遇,生出了一个独特想法。
    世人做研究,尽皆考据承安王生平,从其存在入手,那么,我可不可以反着来呢?若是大周没有承安王,那王朝走向当会如何?历史发展当会如何?
    越想越是兴奋,于是比照着脑海中的两份记忆,开始细细地查阅各处资料。一路大胆猜测,多方考据,小心论证,终于,几个月的埋头苦干后,李求真依着初始设想,交出了一份自己甚为满意的答卷。
    ……
    李求真很是欢喜,献宝似的,兴致勃勃地请家中二位教授专家指点。可不曾想,爸妈一见之下,反应竟是更为激动。
    只见平日里从容淡定,甚至略显温吞的老爸,一拍大腿,双眼放光,当即开启问答模式。一番应对之后,老爸竟是放言,此稿可投《历史研究》。随后指出几处疏漏,让自己斟酌修改。
    李求真嘴巴大张,这、这可是最高级别最具权威的刊物啊,自己一个毫无名气的稚嫩学生,能行?
    可这一想法,却也同时得到了老妈的响应。
    “有了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刊物,便是有了前去星辰研究院的敲门砖。那不正是你一直以来的梦想?小真,相信你自己的实力,相信你爸妈的眼光。”
    这一句彻底激起李求真了斗志。
    星辰研究院,原本于李求真而言,正如它的名字星辰那般,遥不可及。至少学生时代,还生不出别的想法。可是这一回,机会摆在眼前,不去试一试,又怎么知道一定不行呢?
    而且,这会儿,李求真有了要进星辰更为迫切的理由。那就是要探明,究竟自己脑子里的两份记忆是怎么回事?究竟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是怎么回事?
    李求真隐约产生了些许模糊想法。
    一个,是世界出了问题。本来互不相干的平行时空,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碰撞交叉,一个覆盖了另一个,而自己却是恰好保留了本该要被覆盖的记忆。
    另一个,是自己出了问题。或是自己无意识穿过了时空壁垒,从一个我身上来到另一个我身上。或是另一个我得到了其他的我的记忆,时间轴上出现了絮乱。亦或是其他。
    星辰研究院正是探索求知的圣地,许是能够帮助自己追寻缘由,解开疑惑。
    ……
    之后,便是没日没夜前后反复几十次的修改易稿,直至得到二位大佬点头。
    稿件发出,接下来便只是等待。
    趁着课业间隙,李求真一方面,准备着随时参加申请考核。另一方面,思来想去,决定将这一番离奇经历,以另一种形式,隐晦地记录下来。
    李求真随即便在当下著名的站晋江文学城注册了笔名,开始连载写作。
    这小说名字,便取做大周峥嵘,来勾勒那一段峥嵘岁月,…以及另一番不可明说的波涛汹涌。至于笔名,李求真微一思索,轻轻笑了笑,啪啪打上一行字,“一遇承安终生误”。
    可不是么,因着这个人,生生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
    ==========
    此时的李求真下意识弯了弯嘴角,便突地从回忆中醒过神来。
    抬眸,眼前正是自己几日前已经标上完结的作品。这方才引起自己心神震荡的最新一条评论,上头写到,“假使天下无有大将军,当……”
    “——《评大周峥嵘——假使天下无有大将军,当……》
    ‘假使天下无有大将军,当……’,这句,是《周史》记载,大周圣主周宣帝临终所言。
    宣帝没有说完,只有这半句。史料提及,宣帝只是对着榻前俯身的承安王愣愣重复了几遍,便含笑而逝。
    后世猜测,他许是只来得及说了前半句,许是言语苍白不知该要如何继续。于是,就有后人依着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形形色色的接续。
    寻常些的,‘假使天下无有大将军,当无有天下承平、百姓安康’,‘假使天下无有大将军,当无有万邦来朝、盛世气象’,这或是谈君臣情谊,或是论具体功绩。
    猎奇些的,也有猜度帝王心性,往厚黑流上靠的。
    而本文,作者也补全了这句话,用了一整个故事的篇幅,用了与很多人都不同的视角。
    作者接上的是,‘假使天下无有大将军,当是黎庶受难,兵戈不止’,‘假使天下无有大将军,当是山河破碎,历史自此改写’。
    恭喜完结。这是我读完全篇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理解。个人之见,有不当之处,还请看官多多包涵指正。
    首先,是设定。
    本文的设定是穿越,现代人穿越成了承安王本人。截取的时点,是承安王发迹崛起前夕。
    其实,穿越是很难写的,尤其对象是那个日天日地,用一生诠释了不科学三字怎么写的承安王。试问,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通人,要怎么样才有可能创造出承安王那般的恢弘传奇?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作者也挺俗套的给出了金手指。设定主角背景是历史系教授,是鉴宝专家。硬件上,熟知历史,略通百家;软件上,博文强记,老于世故。有这般特质,先天便占了优势,便在逻辑上有了生存资本。又设定主角因着意外频死,触发家族宝物,开启传承,同时获得穿越契机。
    这设定虽然没有什么新意,却也算是有理有据解决了行文中最大的bug。
    有史料记载,承安王品貌双全,少时曾与后来的承安王妃晏文蓁并称燕北双姝。那个时候的承安王,据说只于闺阁显名,仅以才学称世,看上去并无杀伤力。可这样的,世人眼中的一介弱质女流,突然间便异军突起,变成了武道高手。
    据外虏,平内乱,扶新君;征草原,擒匪首,一战定北境;而后种种,也不必多说。
    承安王文韬武略不假,可其个人武力也是史书载明众人称道的。
    作者这般一设定,主角得到功法传承,便是给出了承安王武力值的解释,堵去了可能潜在的漏洞。配合穿越的时点来看,那个当口,承安王父兄战死,傅家军情势正陷入危局,承安王正要行事大变,绝地反杀,这前后就显得巧妙了。
    其二,是构思。
    在历史的大框架下创作,既要尊重史实,要尊重历史人物,又要适度虚构情节,丰富血肉,来让故事圆融饱满。这一个处理不好,就容易显露出一股子自我代入式的幻想,导致内容经不起推敲。
    而本文,作者对这个度就把握的比较好,颇有些多一分嫌肥、少一分则瘦的味道在里头。
    特别提一点,这设定加上构思,有一处是我最为喜欢最为惊叹的。
    前头聊到承安王前后行事大变,这有一种较为主流的说法,说是承安王原先只是私下习武,无意显露人前,可却偏偏经历了家门剧变,父兄惨死,才一怒之下,踏上传奇之路。这种说法,我是不太认同的。
    我觉得,这不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承安王。纵观承安一生,她入朝堂,辅佐宣帝,她掌军队,南征北讨,她攘外安内,推动民族融合,她针砭时弊,上书各项改革,她请设武学,提出兴建女子学院,她言海贸之利,使得国库充盈,她几次出海,扬国朝之威;这一桩桩,一件件,若说只因着形势所迫开始,我是不愿意相信的。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认同,可就本文而言,作者笔下的主角,是怀着一颗大争之心,主动踏入洪流的。她用尽才智,一步步地,去实现她的理想与抱负。
    正如作者文案上写的: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然而,仁人君子,唯独不会让的,是责任。
    重生于王朝末年的傅徵,为了阻止即将到来的动荡与黑暗,为了回报脚下这片土地以安宁与荣光,披荆斩棘,写尽一生峥嵘曲。
    外虏来犯,我平;社稷毒瘤,我除;誓要争出一片承平安康。’
    只这一点,便很是触动我。
    其三,是布局。
    这也是看一部作品是否经得起推敲的重要关键。布局不合理,便会生出逻辑谬误,导致漏洞百出。
    我阅读本文,跟随着作者的笔触走下去,只觉得真实。尤其是作者描绘的那一段架空历史的背景,读来竟觉得沉重。借由主角的视角,竟恍然觉得那就是真实。
    我私以为,这正是作者布的最大的一个局。有了这个大前提,其后行文便很流畅。
    主角从后世的平行时空而来,不知承安,可却在冥冥中创造了承安,成为了她后人眼中那个载入史册的承安。她便是历史,历史便在她手中。
    这个角度,作者选取的大胆而刁钻。不是常见的套路,不是依着人物轨迹去扮演、去走剧情,也没有强行背离人设撒狗血搞精分,而是去掉了那种束缚感,真身上阵。这使得我们看故事的人也随着主角悲戚喜悦。所以,我说真实。
    还有一个相呼应的,是感情戏。
    承安王与王妃一世眷侣,恩爱非常。《周史》上便有记载,记录了当年承安王请旨赐婚,宣帝以郡主礼许嫁王妃的经过。记录了傅、晏二人婚礼,十里红妆,皇帝亲至,百官到贺,京都百姓翘首相望的盛景。至于野史戏说,文人诗句,那就更是多不胜数了。
    只是,这种种流传后世的,皆是出自承安王显名之后。那前头呢?她二人是如何生情的,却鲜有痕迹。
    承安王妃晏文蓁,那也是个传奇人物。
    晏文蓁才学出众,擅诗书,通经义,当时可是堪列大周文坛年轻一辈的领军人物,且又位列宣帝朝堂,身负实职。后来承安王提出兴建女子学院,宣帝便点名由晏文蓁主事。
    其人才干不凡,处事周到,早在宣帝即位之初,便曾襄助宣帝,于兴宁公归周、胡人内迁一事上立有大功。同承安王成婚之后,二人几番远行,游历各地,王妃有感天地之阔,此后专注著书立说,推崇者甚众。
    承安王妃除了自身经历,还有一点颇为传奇的,是她复杂的身世。
    晏文蓁出身大族晏氏,被视作晏氏长房嫡枝。可其生父,却是晏家庶子。其与外敌勾结,杀害嫡兄,冒名相替,执掌一地权柄达二十余年。其通敌卖国,私设兵马,罪行昭昭。事败,为朝廷通缉,为晏氏驱逐。
    这一点,正统史料未提,只是在《宣帝纪事》中,有些许对应。那一处,记录的是成帝末年的那场兄弟夺位。宣帝长兄诩,曾意图趁宣帝燕北奉诏之际,发起兵变。然宣帝早有预料,动乱为承安王所阻。平乱之后,宣帝的追捕名单里头,名列榜前的逆贼,便有晏文蓁生父。他身份被揭破,据可考来源,最早也是源自这回。
    这显然有些怪异。
    晏文蓁为何能够不受其父牵连,反倒是颇得宣帝信重,晏氏也不曾追究?承安王出身将门傅家,按说与背国之辈当是死敌,又为何会爱慕仇人之女?
    当然,这要解释也是可以解释的,说法也还挺多。这里撇开其他的什么阴谋论、利益论不谈,只说感情。
    有说承安王与其有旧,慕其品性才华,早已生出情愫,于是出手庇护的。有说晏文蓁深明大义,舍孝取忠,得宣帝青眼,使承安王倾心的。都算言之有理,却不足以打动人心。
    而作者这里的设计,还是两个字,真实。
    依着各人心性,作者推演出另一个架空背景下的势态结局,给晏文蓁塑造了一个刚烈决绝的形象。其义也,勇也,贞也,智也,使得熟知历史的主角,一开始就生出了别样的情感,带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关注。这便埋下了一颗种子。
    主角因着知晓后事,有尊敬,有钦佩,所以,很自然地,尽量护着她。而后进一步接触,更使得主角去好奇,去探寻。昔日故纸堆里的单薄字句,转眼变得立体而鲜活。这一来,便生出了怜惜,生出了心疼。这感情的生发转变,随着情节推动,便逐渐水到渠成。
    另一边,挣扎在忠孝之间的晏文蓁,面对那个一直守护在身边的人,心弦波动也是难免,何况那人还是当世人杰。
    主角因为穿越者的身份,可以客观理智地将晏文蓁同其父割裂开来,故而一旦明确心意,就没有那么多的世俗礼法、恩怨情仇的负担。这便有了那一场求婚。
    这起承转合,便因着巧妙的布局而尤为顺畅。
    其实,作者这篇文,正如文名那般,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笔下人物各有特色,花费了不少笔墨,不只是刻画了主角。那些拥有不同经历的人,在大势下的那种困顿、痛楚、抉择,那种意气、思量、振奋,都有充分的展现。
    我平日里也喜欢读史,尤其是周朝这段,于是,叨叨唠唠,就讲了这许多。这会儿,就先到这里了。期待作者下一个故事。
    最后,由衷感谢这些先辈,我感觉很幸运,生于现世,自由、和平、富裕、文明。”
    ……
    ==========
    李求真对着屏幕,来来回回看了许多遍。良久,闭目仰头,往后一倒。
    长叹一声,眉头却渐渐舒展。
    这篇长评,几近是自己思路的映照。
    说来,之前的离奇经历,李求真不是不恐慌的,这是人面对未知的本能。我的生活,我的世界,突然就变了个样子,而察觉到这种变化的,却只有我一个。
    李求真竭力压下了这种恐慌,用专注去填补随后汹涌而来的空茫与孤独。偶尔念头闪过,李求真会去思考,去思考生命,去思考存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些个哲学问题,在某些个夜里,时不时便会萦绕心间。
    所以,李求真用了这样一种方式。这部小说动笔,便是基于自己脑中的两份记忆,是基于自己对承安王这个人物的理解。李求真借此来宣泄疏导,来记录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
    是的,真实。这人这词用的真好。
    我的思量,我的表达,现在有人明白了,是除了我自己之外的人。那么,这后头记忆的存在,也就是真实。
    记忆是真实的,那世界变了又怎么样呢?爸妈没变,身边的人没变,相处没变,情感没变,这就又是真实。
    李求真这会儿突地豁然开朗,这也是自己当初,之所以下意识认定,这份突如其来的记忆,是真真切切属于自己的缘由。
    不是什么人造的植入,不是什么高等文明的实验,只因为这一帧帧的过往点滴,这其间的情感共鸣,是那般真实。
    真实?真亦假时假亦真,假亦真时真亦假。绝对的真实,不过是在相对真实基础上的一次次推翻。
    ……
    李求真此时一扫心头积郁,这段日子积滞心头的那些恐慌、茫然,怀疑、无措,倾刻间便散了去。
    眼下是真实,而日后,我会去追寻更加真实的真实。
    星辰,我来了。
    老爸,老妈,我们且来比一比,待到日后你们知道了,谁吃惊的时日更长。
    ……
    ※※※※※※※※※※※※※※※※※※※※
    奉上一篇番外。巧了,居然赶上双11。
    唔,番外里有些地方,还请莫要对号入座,和谐,记得和谐。
    这一章,正经版:当一切已成过去,那人那事那时代。中二版:某虽已退场,但江湖处处都是某的传说。不管相隔时间还是空间,某都是重中之重大考点,是论文题中常驻客。
    我就是突然想起曹操的那一句,“假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于是有了这番外。
    另外,这一章也是圆了第四个故事单本的意思。设定做些许改动,撇去系统主线,艾玛,可不就是这一本大周峥嵘么?当然还可以有别名,比如,《帝国崛起》、《承安传奇》、《逆转乾坤》、《一世风流》……哈哈哈,所以,要来支持下我的单本嘛
    对了,忽略那个长评里稍显不要脸的自夸,剧情需要嘛。
    然后再为自己取名的技术倾倒下。理性(李忻)加证明(郑茗),得出了求真理(李求真),求李求真同学的心理面积。作为这篇番外的主角,要这样子怀疑人生,这娃大概也许可能也挺不容易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到底谁教你这么当新兵的? 第一剑仙 欢迎来到灵师学院 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红楼之庶子贾环传 我只想送快递,你非让我入编? 说好开发消消乐,大闹天宫什么鬼 全球降临:带着嫂嫂末世种田 哦,原来我已经是无敌的了 降临漫威的七龙珠 明明能吃软饭,我却偏要斩妖除魔 让你重生弥补遗憾,你却霸占校花 东京少女们大有问题 众仙俯首 近战狂兵 从游戏中提取技能,我发达了 我在神秘复苏无限抽卡 我在东京种神树 天人图谱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