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掌柜请放心,我必然成功!”万兴邦的回答铿锵有力。
他早就在虚拟试验场试验了多次,各种问题都模拟过,包括各种极端天气,都有办法克服。先发射模型。。
只有卫星的外形,卫星的重量,没有卫星的实质结构。只要模型发射成功。
随后就发射真实卫星,目标是超越鹰酱。
从鹰酱发射第一颗卫星到现在,鹰酱可一直都没闲着,一直在发射卫星,到现在都有二百多了。
必须迎头赶上。并超越!
鹰酱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是一颗测试卫星。
万兴邦就不一样了,他有模拟实验场,有成熟的技术,不用搞测试卫星,第一课就是实用卫星。二月份的一天。
风和日丽。
在万兴邦的主持下,自旋式发射器试射。
发射的是模型,重量达十吨,达到自旋式发射器的承重上限,以便更有效测试各方面性能。发射成功。
十吨重的模型,真的飞到了两百公里的高空。准确说是被甩上去的。
因为只是一个模型,没有动力系统,不能调整方位,没进入同步轨道,最后落进广阔的太平洋。这也是事先计算好的轨迹。
必须落到无人区!不然。
不管落到哪一个势力的地盘上,不管有没有造成损失,都有可能会导致一场严重的外交纠纷!
测试成功的第二天。
万兴邦准备发射真正的卫星。
自选式发射器有连续发射的能力,事实上,根本用不着第二天,当天就可以发射真正的卫星。但是。
毕竟是第一次使用自旋式发射器。
很多人不放心。发射后。
来了一次全面检查,耽误了很长时间,没查出任何问题。测试发射成功。
真正发射的时候,大掌柜、二掌柜和三掌柜都来到了发生现场。第一颗卫星升空。
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
媒体也都跟了过来,负责记录历史时刻!
大掌柜等人和万兴邦在一起,在发射中心,距离发射器有十几公里远。这也是基于安全考虑!
尽管自旋式发射器没有火药,不会爆炸,但高速旋转的时候,积累的动能也是一个恐怖的量。万一失控。
破坏力也十分巨大。
把发射中心建在十几公里远,中间还有多道防护措施,才能充分保障安全。
在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以及绝大部分内阁成员的共同见证下,第一次真实发射完美成功。发射过程十分顺利,一点小毛病都没出。
卫星和火箭,被强大的离心力甩出去,从发射口冲上高空。
检测仪器显示,初速度高达每秒十二公里,就是每秒一万两千米,就算把眼睛瞪圆了也看不到。只用了十几秒钟时间,卫星就达到了两百公里高空。
火箭发动机随即启动。
自旋式发射器发射卫星,不是不用火箭,是只需要一个小火箭,相比完整版成本只有几十分之一。小火箭的目的不是发射卫星,只是调整姿态。
发射中心一阵欢呼。
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了,这是一个里程碑!
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更廉价的卫星发射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用来进行商业运营。
自旋式发射器发射卫星,发射成本只有鹰酱、老毛子用传统火箭发射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这还只是成本。
安全方面,自旋式发射器更安全。污染方面,也更小。
全方位领先。
传统用火箭发射卫星,就算不计成本,不考虑污染问题,还有一个致命缺点,不可连续性。
用传统火箭发射卫星,发射一次火箭就废了。再发射,就要用新的火箭。
就算有些火箭可回收,也只是回收一部分,不可能全部回收。回收之后。
首先要进行质量检测,看有没有结构性损坏。损坏了,当然就不能再用了。
就是回收了一堆烂铁。
没损坏,就要进行维修,重新组装,这也是一个周期,需要很长时间,也不可能连续发射。不可连续发射,不可重复利用,是导致传统火箭发射成本高昂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
鹰酱和老毛子的发射成本差不多。
用火箭每发射一公斤物资,最低成本六千米刀,这是最低成本,不能出意外,不能有额外成本。否则只会更高。
这还是最新数据,在火箭发射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
在火箭刚出现,发射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射成本更高,有可能会翻倍,甚至翻几倍。这还只是发射成本。
不算卫星的制造、运营维护等等成本。
自旋式发射器情况就不同了,可重复使用,而且不是部分重复使用,是整体可以重复使用!
发射成本大幅度降低。
每一次发射的成本不超过两百万,不是米刀,是龙国币!当然。
这也是纯发射成本。
卫星自身的一切费用也不算进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自旋式发射器的发射成本,包括建造费、维护费、电力消耗、人工消耗等等一系列费用。全部都算进去了。
换成鹰酱或老毛子,完成一颗同等卫星的发射,成本绝不会低于三千万米刀。一个是三千万米刀!
一个是两百万华夏币!
就算三岁小孩子也知道,性价比天塌地别。只要能选。
谁都会选自旋式发射器发射卫星。
自旋式(赵了赵)发射器一旦被批准投入商业化运营,承接卫星发射任务,竞争力将是碾压式的!当然。
对外承接卫星发射任务的时候,绝不可能只收二百万龙国币!鹰酱发射一次成本三千万米刀,收费当然更贵。
自旋式发射器收费当然也不能太便宜。
就说利润率非常惊人,其最后收费,也肯定比鹰酱便宜很多。
根据万兴邦的计算。理论上沃。
自旋式发射器每天可以发射一百五十次,最少能发射一百五十颗卫星上天,当然这只是理论。实际却很难拿到。
问题之一是电力供应。
在戈壁滩上建立的发射中心,电能供应有限,不足以支撑高密度持续发射。
“"要是能在戈壁滩建一座盒电站就好了!就可以敞开了用电了!发射前不用计算电能消耗"」!”
“在戈壁滩建一座盒电站不太现实。”
“倒是太阳能、风能可以考虑一下,戈壁滩上最不缺的就是光照和大风,只是条件有些恶劣。”
“有沙暴,狂风能卷起碎石,容易损坏太阳能风能发电设备。”万兴邦摇了摇头。
戈壁滩的环境很恶劣,无论什么样的电站,都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其次才是成本问题。。此时。
卫星进入轨道。顺利展开。
万兴光设计的一号卫星,向地面传输了第一道信号,标志着一切顺利,一号卫星成功激活。万兴邦拿出一部卫星电话。
作为自旋式发射器的发明者,作为一号卫星的制造者,特别有意义的第一次通话测试交给他。给娄小娥打过去。
在发射卫星之前,两人就约定好了。
娄小娥手里拿着一部精巧的卫星电话,比大哥大小了一半还多,外观设计也特别精巧美观。
“小娥,是我,能听清楚吗?”在众人的关注中。
电话接通了,万兴邦首先开口。
“兴邦,我是小娥,通话很清楚,也没203有杂音。”娄小娥回答。
此时。
她也非常激动。
这是全世界第一部卫星电话,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卫星电话通话,就是她和万兴邦来进行的。
按事先约定,两人进行了简单测试。首先是移动中测试。
走路的时候打电话。
坐车的时候给我打电话。
在建筑物里打电话,就像房子里。或者在树下打电话。
测试了基本生活环境,特殊环境他们无法测试,只能叫给别人。
基本生活环境中,通话质量良好,声音十分清晰,并不会因为普通环境变化影响信号传输。
万兴邦设计的卫星,有多个不同的通信频段。比如c波段、ku波段和ka波段等等。
每一个频段都有特定的带宽,通信的带宽越宽,可支持通信的数量就越多,性价比就越高。为了增加通信数量。
万兴邦设计的卫星,采用了多束波束天线技术。
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用户,能实现定向通信,自动规划通信带宽,进一步提高通信信道利用率。
还不够怎么办?很简单。
有了一号卫星,当然就会有二号,三号,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无限发射,直到构成星链网络。众多卫星构成一个通信网络。
某一个卫星负载过重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转发等方式,转移卫星的负担。让负担较轻的卫星,分担一部分信号传输工作。
均衡网络体系内各个卫星的负担。当然。
信号传输能力,受制于卫星。也受制于地面设备。
地面设备包括用户终端和地面基站。
万兴邦早就完成了地面基站的设计,相比卫星,地面基站无论设计还是制造,难度都低很多。万兴邦设计的一号卫星。
在地面基站不拖后腿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容纳十万条信息通道。在六十年代,这是不可想象的数字。
其他各势力发射的卫星,最先进的一款,最大同时容纳的信息通道数量,也不足他的十分之一
喜欢四合院:万兴邦的逆袭时代()四合院:万兴邦的逆袭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