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军事>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76章 赵俣有子初长成

第276章 赵俣有子初长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76章赵俣有子初长成
    …
    从清晨到日暮,期间御膳房给举子提供了一顿简餐,所有举子纷纷交卷。
    举子的试卷是用朱笔书写的(称为「朱卷」),后由专人用墨笔誊抄(称为「墨卷」),以防考官通过笔迹辨认考生。
    考生交卷后,先由初考官批阅并拟定初步名次,再交复考官覆核,两者意见不一致时由详定官协调。
    阅卷结束后,将拟定的名次呈到赵佶这里审阅。
    赵俣可根据情况调整(如提拔或降等),最终确定一丶二丶三甲。
    出乎赵俣预料,一众考官推荐的状元,既不是赵佶,也不是秦桧,而是二十二岁的莫俦。
    对于莫俦,赵俣十分了解,知道他在靖康之耻时期,被京师人称为「捷疾鬼」。
    莫俦之所以获得「捷疾鬼」这一绰号,原因是靖康二年,赵佶丶赵桓成为金人阶下囚后,北宋朝廷面临巨大变故。莫俦很快就投靠金国,在金人欲立张邦昌为「楚帝」时,他积极为金人奔走效劳,引领金国使臣检视北宋朝廷府库,往返于北宋朝廷与金营之间,极其卖力地帮助金人建立傀儡政权,这种急于求荣丶为虎作伥的行为,引起了京师百姓的极度反感与唾弃,所以被称为「捷疾鬼」,意在讽刺他像鬼一样迅速且急切地为敌人做事。
    历史上,莫俦就考中了状元,不想,在自己这一朝,这些考官竟然又选中了他,想让他担任状元。
    赵俣看的,不是墨卷,而是朱卷。
    赵俣拿起莫俦的朱卷一看。
    嚯!
    抛开莫俦的人品不说,他这篇策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文采斐然。
    赵俣的目光在莫俦的朱卷上缓缓移动,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才情与见识,即便是以他这位帝王的眼界,也不得不暗暗称奇。
    文章开篇便引经据典,旁徵博引,对时局的剖析深刻而独到,既有对过往历史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未来国家走向的独到见解。
    莫俦在文中提出的联金灭辽收复燕地五州和平滦营三州完成大一统的战略构想,既有宏观的构想,又不乏具体的实施步骤,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迫切想要为国效力的热忱,仿佛能透过纸张,直抵人心。
    看过之后,赵俣只说了一句:「可惜了这好文采。」
    赵俣此话一出,一众考官就猜到了,莫俦这状元多半是当不上了。
    众考官选的榜眼是陈桷。
    这个陈桷赵俣也知道,历史上的他,宽洪蕴藉,以诚接物,而淡于荣利,在位期间力主抗金,三平兵乱,史称「一方以安」,为千古廉吏。
    赵俣打开陈桷的策略一看,也是文采同样不凡,笔触间流露出一种沉稳与睿智。
    陈桷的文章,如同一位老者的谆谆教诲,既有对当前局势的冷静分析,又有对治国理念的深刻阐述。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同时,鼓励农耕,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内修政理,外静观其变,等辽金之间的形势再明朗些再决定是联金灭辽丶还是联辽灭金,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为时局所动的坚定与从容。
    赵俣细细品味着陈桷的策论,心中不禁暗赞。此人确有经世之才,其见解之深刻,策略之周全,实属难得。
    更难得的是,作为帝王,选人用人,不仅要看重才学,更要考量其品德与忠诚度,而这方面,陈桷也都不错。
    赵俣龙颜大悦:「陈桷有治国安邦之才。」
    一众考官听言,哪还能不明白,陈桷这是要受重用了?
    赵俣又拿起众考官选的探花。
    一看名字,赵俣目瞪口呆,竟然是赵樘!!!
    所有考官接触到的都只是墨卷,他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他们只能凭这些举子的真实表现去排名。
    再者说了,这些考官就算要讨好,也应该去讨好赵寿,毕竟赵寿才是太子,背后是皇后,赵樘目前只是赵俣众多儿子中的一个,至于他母亲张纯,还远没有这样的影响力。
    这赵樘还能考个第三名,赵俣不禁对自己这个儿子期待起来。
    赵俣拿起赵樘的策略一看,就见上面写着:
    女真初兴,辽祚将倾,三分之势隐然,此乃我大宋大一统丶攫取东北宝地天赐良机。
    辽与我朝,议和定盟以来,八载边无烽火。今辽帝昏聩,金主屡破其军,其势岌岌,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部族根基未绝,若有我大宋支持,尚可与金一战。
    或谓辽弱可欺,欲联金灭之,此大谬也。
    辽若速亡,金必临我北疆,昔日隔于辽者,今直逼汴梁,是撤藩篱而引虎狼也。
    故辽虽衰,犹为我之屏蔽,不可轻言弃之。
    金起白山,兵甲犀利,战无不胜,实乃虎狼之师。若其遣使通好,约共击辽,非慕我德义,乃欲借我之力分辽之地耳。观其行事,得一城则据一城,俘一民则役一民,贪戾之心,昭然若揭。若与之深结,助其灭辽,彼既灭辽,必转戈南向,狼子野心,不可不防也。
    为今之计,上策有三:
    固边为先。增戍河北丶河东丶云中丶宁夏诸路,缮修城垣,精练士卒,积粟备械,使北疆如铜墙铁壁。金见我有备,必不敢轻举妄动;辽见我势强,亦不敢慢待。
    和辽以存其势。遣使赴辽,重申旧盟,虽不必倾力助战,可赠粮帛以缓其急,晓以「唇亡齿寒」之理,促其振作。辽存则金辽必定互耗,皆不能图我大宋,我得从容备战。
    远金而不激其怒。金若再来约盟,可虚与委蛇,藉口「边备未整」丶「需议宗庙」,拖延时日,既不拒之过甚,亦不与之定约,以此逼辽主动还我燕地五州丶平滦营三州,坐收渔翁之利也。
    接着,赵樘还很详细地介绍了东北这块宝地,重点说了其资源丰富,尤其是其黑土地,「一两土,二两油」,是最好的土地,比赵宋王朝的所有土地都好。
    最后,赵樘以天下之患,最在「贪」与「忽」收尾。
    他说:「贪辽地之虚名而联金,是招祸;忽金之威胁而疏备,是自毁。宋之利,在以静制动:守好自家门户,稳住将倾之辽,让金与辽相持不下。待其两败俱伤,或辽复振,或金内疲,我再相机而动,则退可保境安民丶永固太平,进取东北,建不世之功丶立万世之业也。」
    看完赵樘的策论,赵俣心中顿时就浮现出张纯那张精致的脸蛋,心道:「肯定是被这娘们压中题了!」
    赵樘就算再天才,也才十一岁,他是不可能凭自己的本事写出这样的策论的。
    关键还是「赵樘」的见识,他竟然以近似睁眼的视角断定了金国会崛起,辽国有灭亡之势。
    不能说,现在没有这样的苗头,但实际上,截止到目前为止,辽国只丢了一个东京,还有四京,以及广袤的疆土和近千万人口及上百万军队,而金国,目前还是只占领了东北部分地区,哪怕他们收编了熟女真,实际上的人口也就几十万,可战之军不足十万。
    从数字上来看,真的很难说,金国一定能蛇吞象灭掉辽国。
    这可能也是一众考官只给了赵樘一个探花的原因,不然,就凭他对东北如数家珍,以及他这篇明显有人「代笔」的策论,只怕就是点为状元,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张纯为什麽能押中考题?
    这太简单了。
    张纯可是赵俣的心腹智囊,赵俣经常跟张纯聊时政,让张纯出谋划策。
    前几天,赵俣可是刚跟张纯聊过完颜阿骨打遣使来求册封一事。
    当时,张纯可没说多少。
    赵俣心想,『原来是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她儿子,这娘们开始跟我玩心眼了啊。』
    赵俣放下赵樘的策论,都没提他的名字,更没给他任何评价。
    下面的考官见此,也不敢发问,只能等着赵俣接着往下看。
    第四名是赵佶。
    赵佶的文采与莫俦不相伯仲,观点也相同,也就是说,赵佶也主张联金灭辽收复燕地五州和平滦营三州完成大一统。
    只不过,赵佶的文采是好,但因为他对辽丶金都不太了解,使得他的策略有点假大空。
    这可能是他只排在第四的原因。
    顺便说一句,一众考官看到的是墨卷,没有看到赵佶的瘦金体,不然,就是看赵佶的这手绝妙的字,都有可能点他当状元。
    赵寿和赵楷的策论名次就比较靠后了,几乎是垫底了。
    这也能看出,这两个小家伙还是欠不少火候。
    简单来说,赵寿的观点跟陈桷有点像,趋于保守,主张静观其变,他的文章写得也不错。
    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少年来说,赵寿表现的很好了。
    赵俣心想,『皇后多年来的努力教导没有白费。』
    而赵楷的观点则是跟莫俦和赵佶相同,也就是,支持联金灭辽收复燕地五州和平滦营三州先完成大一统。
    赵楷的策论中,有一股少年人该有的锐意进取,他的文章写得也很不错。
    看得出来,王懿肃在赵楷身上也没少下功夫。
    赵俣心想,『这孩子观点虽然有问题,但他在这个年纪,就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难能可贵了。』
    赵俣特意抽出几天时间,把这七百来篇策论全都看了个遍,然后才亲自给这届的进士定下了排名……
    ……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落魄后,我被装穷的前夫娇宠了 开局系统助阵,我赶海都爆桶 旧神之巅 离婚倒计时,谁还伺候渣夫啊!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让你下山娶妻,不是让你震惊世界! 我以机缘觅长生 骑士不好当 饥荒年,我囤货娇养了古代大将军 天棺出巡,活人回避 混沌鼎:女帝逼我做道侣 流窜诸天的恶势力 开局长生不死,谁都以为我无敌 从民俗论坛开始,编造镇物 从霍格沃茨之遗归来的哈利 宋檀记事 猎魔人:女术士才是最强装备 都市狂龙医仙 穿书之我在霸总文里当助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