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军事>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74章 赵俣:我儿子出息了

第274章 赵俣:我儿子出息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74章赵俣:我儿子出息了
    赵俣都说出来了,咱们兄弟十四个,死了十一个,就剩咱们哥仁,咱们三个得相亲相爱相互扶持的话,赵估想要参加科举,赵误能不同意吗?
    再说,新的皇子丶宗室管理法是赵侯推行的,他总不能打自己的脸,不让赵信参加科举吧?
    所以,对于赵估想要参加科举,赵侯很痛快就答应了。
    不过等赵估走了之后,赵不禁皱起眉头来。赵答应的痛快,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侯对赵估就没有防备。
    赵信都已经是亲王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还想去考科举,他到底想干什麽?
    刷声望,伺机夺取我的皇位?
    除了这个理由,赵能想到的也就剩赵信希望得到自己重用了。
    然而,不论是哪一种,赵都肯定不能让赵估得逞。
    先说前者。
    因为赵信是历史上的宋徽宗,赵对他,永远都不会真正放心,不论他做什麽,哪怕他救了赵侯的命,尤其是在赵候的儿子还小的情况下。
    一头雄狮打败一个狮王,占领了狮王的狮群,干得第一件事就是咬死狮王的所有幼崽。
    赵侯穿越前,可是经常看动物世界。
    还有就是,赵候肯定不能让赵信把自己好不容易才改变的历史再回请康之耻。
    要知道,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赵估和赵桓现在可都还活着,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
    所以赵侯对赵信肯定得严防死守。
    至于后者?
    哪怕赵信真心渴望得到赵候的重用,他的这份心思亦不可轻易成全。
    赵侯深知,权力之树一旦种下,其根系便会悄无声息地蔓延,直至触及皇权的根基。
    关键,赵估若以此为跳板,图谋更大的权势,或成尾大不掉之势。
    更关键的是,万一赵候出事了,赵信是有跟赵误的儿子争夺皇位的可能性的。
    所以赵候肯定不会放心赵信。
    这可能就是皇帝的思维吧,
    对谁都不放心。
    注定了是孤家寡人。
    张纯听说,赵估也想参加科举后,给赵侯献了一个釜底抽薪之计。
    几天后,有多名谏官听说,赵信要参加这届的科举,他们纷纷给赵侯进言,说皇子丶宗室参加科举,有与天下文人争利的嫌疑,又说皇子丶宗室想要入仕,已有特殊通道,又何必去抢苦读举子的机会?
    赵侯「迫于无奈」,只能下旨:凡是皇子丶宗室参加科举,需要「除爵」,以普通士子的身份前去参加考试。
    这也合情合理,毕竟,皇子丶宗室有其特殊的入仕途径,凭藉其自身的贵族身份即可预政丶任官。
    也就是,新的皇子丶宗室管理法规定,皇子丶宗室等作为皇室成员,会通过恩封丶考封(即读太学丶武学)等方式获得爵位,并以此进入仕途,担任重要官职。而且,他们从小会接受严格的皇家教育,其培养方向和目标与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其实真的完全没必要参加科举,
    可偏偏就有人喜欢没事找事,赵又能有什麽办法?也只能是见招拆招了。
    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赵信只能从继续当亲王和参加科举中二选一了。
    老实说,对于赵估会怎麽选,赵侯也很好奇,『不知道赵估会不会就此打退堂鼓,然后一不振,当一个安分守己的亲王?
    赵估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也成了东京汴梁城内外热议的话题。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不用说王爵,随便一个爵位,都意味着权势丶地位与无尽的荣华富贵而科举之路则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很多人都想不通,赵信都已经是亲王了,为什麽还要去参加科举?他有病吗?
    当然,也有人理解赵估,觉得赵信是一位有梦想甚至是有作为的亲王,进而支持赵估放弃王爵参加科举。
    甚至有人还拿此事放赌。据说,赌赵估放弃王爵的赔率竟然高达一赔十九。
    李彦丶杨戳丶宇文虚中都向赵误汇报过,说赵桓特意从太学回家,劝赵估千万不要冲动,可不能放弃王爵啊。
    杨戳还绘声绘色地给赵误描述,当时赵桓哭得就跟个泪人似的,被赵信大骂没出息,说我没你这样的儿子。
    赵桓如此阻止赵估放弃王爵,可以理解。
    毕竟,只要赵信不放弃王爵,等赵信嘎了,赵桓妥妥的就能得到一个嗣王的爵位,就算传到赵桓的儿子时,他家都还能有个都王。
    而一旦赵估放弃王爵,赵桓和他的子孙后代,可能就全都得自力更生了。
    这就好比,家里本来有一座金山等着赵桓去继承,突然当家的赵估要把金山给捐了自己跑去学手艺摆摊,赵桓自然要急得跳脚。
    总之,人们纷纷猜测,赵信是否会为了心中的科举梦想,毅然放弃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爵?
    赵信并没有让赵侯和世人等太久。
    在解试的报名截止前,也不知是出于对他自己才华的自信,还是他压抑了多年的野心作崇,亦或只是他不想被世人看扁。
    最后,在赵桓涕泪交加丶苦口婆心的劝阻声中,赵信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王爵,踏上了科举之路,选择以一名普通士子的身份,去放手一搏。
    赵信的决定,如同石破天惊,瞬间在东京汴梁城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
    称赞赵信的人有之;
    骂赵信冲动甚至是骂赵信蠢的人也有之;
    不过更多的人则是准备看这场好戏。
    赵候在得知了赵信的选择之后,也是暗暗称奇。他既惊讶于赵信竟然真有如此魄力,敢于舍弃本该属于他的荣华富贵,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科举功名;又隐隐感到一丝不安,担忧,赵信这次要是真的借破釜沉舟之势崛起了,将来没准会搞事。
    事已至此,赵肯定不能再阻止赵信参加科举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什麽都不做,让赵估脱离自己的控制。
    赵侯当即就分别叫来李彦丶杨戳和宇文虚中,让他们再各派一批密探潜伏到赵估身边,自己要知道赵估的一举一动。
    赵信先是在洪武十一年秋参加了解试,
    这关是由各州府或转运司主持,考诗赋丶经义与策论,合格者获解额,方能赴京。
    如江南东路的举子,需在江宁府通过解试,再由地方官签发「公据」,证明身家清白(非僧道丶非胥吏丶无过犯),方可启程。
    开封府属于京畿路,如果举子有开封府的户籍,那麽通常是在开封府参加解试,解试的地点就在开封府的贡院等指定考场。
    若举子是太学生,那麽则参加太学的解试,地点就在太学。
    对于没有开封府户籍的举子,按照规定原则上要在原籍参加解试,但由于开封府解额相对较宽,录取机会相对更多,所以很多外地举子想办法到京城寄应取解。
    不过,朝廷对此也有一定限制,比如宋仁宗时期规定,举人有开封府户籍七年以上不居他处者,才可以在开封府参加解试。
    此外,无户籍但未占用别州名额的举子,经核实后,由命官作保,也可以在开封府应试。
    这些外地来的举子,同样是在开封府的相关考场参加解试。
    赵信算是有开封府户籍的举子,自然是在开封府的贡院参加的解试。
    让人没想到的是,赵估还挺有本事,竟然被他考了个解试第一。
    洪武十一年末,一众获得解额的举子到了东京汴梁城后,先到礼部报到,提交公据丶家状(籍贯丶三代信息),由官员核对身份,防止冒名顶替。
    洪武十二年正月,省试正式开考,考场设在贡院。
    考生按编号进入号舍,每舍仅容一人,自备笔墨饮食,昼夜不息。
    五场考试依次为:首场考经义(《诗》《书》《周礼》等儒家经典解读);二场考诗赋(律诗丶赋各一篇);三场考策论(针对时政提出见解);后两场是赵侯一朝加的,四场考新学(王安石新学,也就是《荆公新学》);五场考经济学(叶诗韵出的题)。
    省试的结果十分出人意料。
    不仅赵佶这个备受关注的考生考中了进士,赵侯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赵侯的五子赵楷(王懿肃给赵侯生的第一个儿子)丶十四子赵槿以及太子赵寿竟然也考中了进士!
    这个结果,赵侯真是始料未及,
    要知道,这科是有特奏名与童子科的。
    特奏名是赵宋王朝科举中特有的现象,是皇帝或朝廷赐予多次参加科举但未被录取者的一种特殊恩例。
    最初,获得特奏名者不必经殿试即可授出身,后来则需参加殿试,且考试内容比正奏名简单。
    特奏名录取人数较多,但授官很低,大部分人只能获得低级虚衔,难以获得实职和升迁机会。
    童子科则是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少年应试者设立的科目,主要选拔天资聪慧的神童。
    朝廷规定十五岁以下能通经及作诗赋者均可应试。先由州府申报朝廷,国子监检验完毕,送中书复试,合格者再由皇帝亲试。
    考试内容主要是背诵经文,有时也会考试诗赋。根据考试成绩,会给予应试者赐出身丶授官或免解试等不同的结果。
    简单来说,特奏名主要是对屡试不第者的一种照顾,而童子科则是为了选拔少年英才,二者在赵宋王朝的科举体系中都起到了补充作用。
    赵侯出阁的儿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九岁,全都符合参加童子科的年龄限制,以蔡京为首的一众官员为了讨好赵侯,以及为了帮众皇子扬名获得声望,促成了这科的童子科,想让赵侯出阁的儿子在童子科中大放异彩。
    谁想,赵候的儿子赵寿丶赵楷丶赵堂这麽出息,竟然没去考童子科,而是直接参加了正常的科举,关键他们真考中了进士。
    赵候事先知道自己有十来个儿子参加了成年科举,但赵侯对他们中举真没抱任何希望,也就是让他们长长见识,反正他们现在都没有爵位,又符合报名的条件。
    赵侯表面上对左右说:「胡闹!科举乃我大宋选拔人才之要途,岂可教稚子戏耍其间,成何体统!」
    言罢,赵侯故作怒容,说道:「将他三个的名字勾掉,再取三人。」
    蔡京连忙出列相劝:「陛下息怒,太子及两位皇子年少有为,通过省试,实乃我大宋之福,百姓之幸。此等天纵之才,若因年岁而埋没,岂不遗憾?且我大宋并未规定年少不可参与科举只能参与童子科,今又解除皇子不可参加科举限制,太子及两位皇子考中进士,合情合理合法。既然如此,便应顺应天意,予以嘉奖,方能彰显陛下公平圣明,激励天下士子勤学不缀。」
    有蔡京带头,立马就有一大群官员附和蔡京。
    章惊老了,曾布也老了,韩忠彦和苏辙太保守,又不太懂经济,蔡京无疑成了下一任宰相的不二人选。
    关键,蔡京还对赵侯言听计从,赵侯也没有舍蔡京不用,而用别人的道理,
    现在的形势是,只等章身体彻底不行了,主动告老还乡,蔡京就会继任宰相之位。
    这样的蔡京想要讨好赵侯,自然从者云集。
    不想,赵侯却坚持:「教他三个参与殿试见见世面即可,取仕一事休得再提。」
    见赵这麽坚持,蔡京等人不敢再劝,只得遵命行事。
    害怕赵寿丶赵楷丶赵这三个小家伙多想,回头赵侯把他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与你几个而言,不中比中要好,回去用心参悟,各写一道奏策论给我。」
    赵侯怎麽教自己的儿子暂且不表。
    只说,省试放榜后,合格者获「进士出身」资格,但要得「及第」,还需过殿试一关。
    三月初一,七百来名举子在集英殿候考,赵侯亲自主持。
    赵寿丶赵楷丶赵堂也被特许参与殿试,但他们的成绩不算在评比中。
    殿试仅考策论一道,今年的题目是赵侯亲自出的:论宋丶辽丶金之间的战略关系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LOL:才满18,让我逆袭重生 梦里自知身是客 进了[无限]公司上班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穿荒年娇女:带全家吃肉馋疯亲戚 重回七零:一把猎枪养四娃 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再近点,就失控了 隐蛾 吃蘑菇后,我成了绝世古仙医 高武:转生龙蛋,开局校花舍命孵化! 撩帝心!贵妃茶又媚,宫斗赢麻了! 我的妻子是大乘期大佬 凤池生春 一剑日天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制作铁道游戏,角色们都玩疯了 问鼎:从一等功臣到权力巅峰 我本不为逐鹿来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