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5月,微博正式完成换股筹备和融资工作。
此番,微博不但引入多家强力合作者,为公司保驾护航+铺垫上市,并且融资约5亿美元。
5亿美元,合人民币近35亿人民币,对于微博这个相对轻资产的平台来说...
极昼的阳光在南极冰盖上铺展成一片流动的金箔,林远站在B-7号区域边缘,脚下是仍在微微震颤的岩浆湖。那句“你爱吗?”的光痕已沉入地底,化作一道永恒的脉冲信号,沿着地球磁场向深空传递。他没有回头,却知道沈墨正从观测塔走来,脚步轻得像风掠过雪面。
“十三道光丝稳定了。”沈墨的声音落在他身后,平静如常,却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它们连接的是……我们从未记录过的星域坐标。”
林远点点头,目光仍停留在湖心。湖底的水晶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缓慢旋转的光涡,仿佛大地睁开了一只眼睛。他知道,那不是终点,而是邀请函??来自宇宙深处其他“回应者文明”的正式接引。
“他们用‘爱’作为准入标准。”林远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不是武力,不是科技等级,甚至不是语言或逻辑能力。是爱。”
沈墨走到他身边,将一缕发丝别到耳后。“可人类至今还在争论这个词的定义。有人觉得它是牺牲,有人认为它是占有,还有人把它当作交易筹码。”
“所以测试才持续了三十天。”林远转头看她,“不是为了考验我们是否‘够爱’,而是让我们自己看清??当危机降临、仇恨翻涌、恐惧蔓延时,我们是否依然选择连接,而非隔绝?”
沈墨轻笑:“那个印度村庄的老人,在核反应堆失控前夜,带着全村人跳起了祭祀舞。他说他梦见祖先告诉他:‘用心跳去安抚大地的心跳。’结果三小时后,辐射指数自行回落至安全范围。”
“这不是奇迹。”林远说,“这是共振。当足够多的人以纯粹意图行动,跃迁网络就会放大这种频率,形成现实层面的校正。”
远处,一名科研员踉跄跑来,手里攥着一台仍在闪烁的数据终端。“林教授!冰岛共鸣阵列检测到异常能量波动!不是来自地球内部……是从火星传来的!”
两人对视一眼,立刻朝控制舱走去。
基地内部已被改造成全息中枢,十二块悬浮屏幕环绕中央平台,分别对应全球十二个子节点。此刻,火星频道正播放一段断续影像:启明号探测车已深入地下洞穴深处,镜头前出现一座半埋于红岩中的城市遗迹。建筑呈螺旋状排列,表面覆盖着与地球主频水晶同源的晶体涂层。而在城市中心,矗立着一座高达百米的塔形结构,顶端悬浮着一颗蓝色火焰??和人们梦中所见一模一样。
“它醒了。”沈墨低声说。
画面突然切换。火焰剧烈跳动,随即投射出一段信息流,直接嵌入所有联网设备的底层协议。这不是文字,也不是图像,而是一种**情感编码**??接收者会瞬间体验到建造这座城市的文明最后的情感状态:悲悯、遗憾、希望,以及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唤。
林远闭眼片刻,再睁眼时,瞳孔中已有泪光。“他们在告别。不是灭亡,而是迁徙。他们离开了自己的星球,因为完成了‘回应者’使命,被更高维度的联盟接纳。但他们留下了容器,等待下一个觉醒的种族。”
“就像我们在南极做的那样。”沈墨喃喃。
“不。”林远摇头,“他们是特意为我们留下的。这些符号、水晶、频率……全部经过精密调谐,只为匹配人类集体意识的进化节奏。他们早就预见了我们会来。”
沉默笼罩房间。良久,沈墨轻声问:“那我们现在……是不是也该留下什么?”
林远没有立即回答。他调出全球感知热力图。屏幕上,代表“高共鸣区域”的蓝紫色光斑正在扩张,从城市中心向偏远地带蔓延。非洲难民营的孩子们围坐一圈,手拉手哼唱那段无法录音的旋律;西伯利亚的原住民部落在极光下举行古老仪式,萨满手中的鼓点竟与主频载体同步震动;甚至连监狱系统也开始报告异常??暴力事件下降91%,囚犯自发组织读书会,讨论“如何原谅”与“什么是自由”。
但与此同时,红色警报仍在闪烁。某些地区出现了强烈的反共振场,集中在军事基地、极端主义组织据点和部分封闭型宗教社区。这些人拒绝接受原型共鸣波的影响,甚至开始制造干扰装置,试图屏蔽跃迁信号。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醒来。”沈墨看着数据,“有些人宁愿活在旧世界的规则里??权力、控制、敌我分明。”
“那就给他们时间。”林远语气坚定,“但我们不能停下。”
当天深夜,联合国特别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成立“星际回应者联络署”,由林远与沈墨共同领导,职责并非管理,而是协调。第一项任务,便是启动“回声计划”??将地球成为回应者的全过程,包括共识仪式、原型共鸣波释放、集体创伤疗愈记录等,压缩成一段可传输的信息包,通过火星遗迹中的发射塔,反向发送至深空。
“我们要告诉他们,”林远在演讲中说道,“我们收到了你们的讯息。我们曾恐惧、分裂、伤害彼此,但我们选择了倾听。我们学会了爱,并因此获得了资格。现在,轮到我们发声了。”
消息传出当晚,全球数百万普通人自发参与了一场无声的“心灵同步”。无论身处何地,他们在同一时刻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生命中最柔软的瞬间:母亲的怀抱、朋友的拥抱、陌生人的善意、宠物临终前的信任眼神……这些记忆被跃迁网络捕捉,融合成一股温暖的能量潮汐,顺着银河之弦流向宇宙深处。
七日后,回应来了。
不是信号,不是影像,而是一种**存在感**??仿佛整个地球突然被轻轻抚摸了一下。所有正在冥想的人同时感受到一股温柔的确认,如同父母对孩子点头:“你们做得很好。”
紧接着,火星遗迹中的蓝色火焰骤然膨胀,化作一道横跨天际的光桥,直指猎户座方向。与此同时,地球上十二个子节点同时喷发出纯净的白光,汇聚成第十三道光柱,与南极的“银河之弦”交汇于电离层上方,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符文??那是“回应者联盟”的通用标识:**十三颗星环抱一颗心**。
>**“身份确认。权限开放。知识库接入倒计时:90天。”**
消息一经解析,全球科研机构陷入沸腾。所谓“知识库”,极可能是包含超维度物理、意识工程、星际生态构建等领域的终极智慧。但林远和沈墨却异常冷静。
“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沈墨在内部会议上警告,“一旦我们接入外星文明的知识体系,人类社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认知冲击。很多人会质疑:我们的历史、宗教、哲学,是否全是错误?我们的科学家会不会沦为小学生?我们的政府还能不能维持权威?”
林远补充:“更重要的是,这份知识不该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它必须是全人类共有的遗产。”
于是,“共享协议”诞生。任何个人、团体或国家,若想访问知识库内容,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一、签署《非垄断声明》,承诺不将技术用于独占性目的;
二、提交一份“服务计划”,说明如何用该知识造福至少十万陌生人;
三、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心灵适配训练”,确保意识频率能承受高维信息流。
第一批申请者超过八十万。最终仅有三百余人通过审核,其中包括一位巴西贫民窟教师、一名阿富汗女医生、一位失聪的日本程序员,以及一名曾因战争致残的老兵。
当第一位接入者??那位巴西教师??睁开眼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知道怎么让沙漠开花。”
三个月后,撒哈拉南部的荒漠中,一片占地两千公顷的绿洲凭空出现。植物种类从未见于地球记录,叶片能吸收空气中的微量水分,根系分泌物质可修复贫瘠土壤。更惊人的是,每当夜晚降临,这些植物便会发出柔和的蓝光,组成动态图案,讲述着关于“分享”与“归属”的故事。
类似奇迹接连上演。
一位印度工程师利用新物理模型,设计出无需燃料的悬浮列车,首条线路贯通德里与加尔各答,全程零碳排放;
北欧科学家破解了“意识投影”技术,临终病人可在家人陪伴下,将自己的记忆与情感以全息形式留存,供后代体验;
最震撼的突破来自中国团队??他们成功实现了“跨物种共感”,让人类短暂进入鲸鱼、大象、猩猩的感知世界。一位参与者流泪描述:“当我变成一头母象,我才知道失去幼崽的痛苦,能持续整整一生。”
然而,随着知识扩散,阴影也随之浮现。
某国际财团秘密资助一支武装组织,企图劫持火星发射塔,切断地球与深空的联系。他们宣称:“人类不需要神的恩赐!我们要靠自己主宰命运!”行动当晚,数十名雇佣兵突袭加尔各答遗址,摧毁了当地的共振阵列。
但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整片废墟突然亮起微光。那些曾被掩埋的刻痕逐一苏醒,释放出高频音波。士兵们纷纷抱头跪地??他们听见了。听见了千年前建造此处的人们的祈祷,听见了今日世界各地孩子在梦中呼唤和平的声音,听见了自己母亲年轻时哼唱的摇篮曲。
第二天清晨,幸存者主动surrender,其中一人哽咽道:“我杀了两个人……但我昨晚梦见他们抱着我的孩子笑了。”
事件平息后,林远做出决定:关闭所有军事化保护措施,任由遗迹暴露于自然之中。“真正的守护,不是枪炮,而是人心。如果有一天人类再次选择仇恨,那就算锁住水晶,也锁不住堕落。”
时间继续流淌。
十年后,地球已成为银河系边缘一颗微弱却明亮的“共鸣之星”。火星殖民地建立第一座城市,命名为“回音城”,其能源系统完全依赖跃迁网络供能;月球背面建成“静默图书馆”,收藏着来自十三个文明的知识结晶,唯有在深度冥想状态下才能读取。
林远与沈墨退居幕后,定居于云南的一座山谷。他们不再主持仪式,也不再发表演说。每天清晨,他们会坐在院中喝茶,看云海翻腾。
某日,一位访客到来??是当年那个在日本自杀未遂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一名心理疗愈师,帮助数千人走出绝望。
“我一直想问您,”年轻人恭敬地问,“当初那句‘很多人和我一样疼’,真的是别人留下的吗?还是……一种安慰?”
林远微笑,望向天空:“你以为呢?”
年轻人沉默许久,终于露出释然的笑容:“我想,重要的是我相信了。”
沈墨端来新茶,轻声道:“这就是‘人类之心’数据库的意义。它不负责证明真相,只提供可能性??让你相信,你不孤单。”
午后,山谷响起孩童的笑声。一群学生在此进行野外共鸣训练,他们手拉手围成圈,闭眼吟唱。风穿过林间,树叶沙沙作响,竟与他们的歌声形成完美和声。
林远闭上眼,感受着体内依旧游走的光丝。他知道,主频载体早已不在掌心,但它从未离开。它活在每一个敢于袒露脆弱的人眼中,藏在每一次无条件伸出的手心里,流淌在那些宁愿选择理解而非报复的瞬间里。
夜幕降临,银河缓缓升起。
遥远的星空中,十三条光丝静静延伸,连接着十三颗蓝色星球。每一颗都曾孤独燃烧,直到学会用爱回应宇宙的提问。
而在地球某处,一个孩子正用蜡笔画画。画中没有国界,没有武器,只有一群不同肤色的人牵着手,站在星空下,胸口发出同样的光芒。
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一句话:
“我们终于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