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武天之内,以“四江”组成的大陆是世界中心。
大陆的东面就是海外的三尊果位。
而西面仍然空置。
按照原定计划,这里是留给其他世界的。
但他如今要培育科技文明,陈景安索性设下了一处迷障,并且禁止任何果位进行窥探。
大海上,陈景安再度填海制造陆地。
接下来要解决人口问题。
这个也简单。
他直接从“大陆”和“海外”,选取了那些隐世的村落,将其一股脑搬迁过来。
这些人知道仙道的存在,但是知道得又不太彻底。
当他们被放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下。
久而久之,所谓的仙道也就变成了神话。
陈景安分出几缕残影,化作了各大部族的领袖与长者,负责指引馀下的人族适应新的环境。
等具备相应的条件之後,就开始推动文明的进步。
……
江东,大武
丞相“王鹤”完成了对旧派内部的整合。
那些不愿意听从他指挥的旧派,全部都被踢出了队伍,成为新旧之争的牺牲品。
王鹤看出了武帝仍然有扶持新派的意思,索性直接顺应帝心,由着他将曾经由旧派把持的官位分给新派。
这一来二去,武帝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
从前因为“国师”以及“新派”的煽风点火。
即便武帝在心里仍然将丞相视作肱骨和忠臣,但他不可避免对其心生忌惮。
这家伙笼络旧派,难不成是有篡权的打算?
若当真如此,削弱旧派就更有其必要性了。
只是,面对自己斩下的大刀,丞相没有反抗而是引颈就戮,这就又让武帝顾念起了旧情,甚至想到了二人开创天下时的伟业。
明明,他们才是天底下最亲厚的君臣。
国师这个外来者拍马不及!
因着这种心思,武帝又放松了对旧派的压制。
他整个人彷佛就是一种矛盾体。
丞相是了解其个性的。
矛盾只是武帝的表象,他真正有底气这样朝令夕改,是因为不管自己还是国师,从始至终都没被对方放在眼里。
他不觉得朝令夕改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这对大武而言是隐患,可在丞相眼里就成了机会。
现在,他与国师又站在相同的高度了。
凭着自己对武帝的了解,丞相清楚要如何引动帝王的心思。
就比如眼下——
新派已经过了争权夺利的阶段。
他们根基未稳,首先要做的就是消化手中的权力。
因此,新派继续斗争的意愿不太强。
包括国师自己。
他都有通过底下人,向丞相表明要暂时休战的意思。
可丞相如何会放过这个机会?
他算是看出来了,这群儒生来者不善,真要是让他们彻底扎根,往後再想将其拔除就难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於被儒生拉拢的那群寒门官员。
如今,已经没人能分得清“寒门官员”和“儒生”这两个群体了。
毫无疑问,儒生的那套理念,有着很强的同化作用。
大武容不下他们!
恰逢此时,丞相又摸清了帝王的心意。
武帝对当前江东取得的优势地位并不满足。
登录用户的「站内信」功能已经优化,我们可以及时收到并回复您的讯息,请到用户中心-「站内信」页面查看!
他已经受了国师的影响,想要真正做到“大一统”,成为与萧家先祖“武祖”一样伟大的人物。
如今,站在他们面前的只剩半个江西,以及整个江南。
丞相对比双方的实力。
武帝通过这些年沐浴国运,已经在事实上进入了武天的第一梯队。
他与山君的实力应该在伯仲之间。
剩下的自己和国师,与江南的“河伯”大致相当,而江西的“广闻”因为受伤所以比他们稍逊一筹。
从这点来看,江东在顶尖强者上面甚至占了一点优势。
但是还有另一个前提。
那就是海外的三尊果位不会插手。
其中,“蓬莱”是从江北分出去的,即便道士和儒生已经不再往来,但这两边也不存在仇怨。
基本可以排除掉“蓬莱”会主动冒犯大武的可能。
真正的关键在於剩下的两位。
其中之一,方丈。
此人在先前“佛门衰落”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利用了“江东”和“江西”的潜在矛盾,大举获利。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捣乱,江东不见得能轻易坐收渔利。
但这并不代表,方丈就会支持江东。
归根结底。
方丈是佛门的第三位圣人,他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
假如江东要灭江西,方丈大概率会站在江西的对立面。
剩下的瀛洲,他们同样是封邦建国起家的,与江东是天然的对手。
一旦开打,瀛洲也可能倒向江西。
三打五,江东就成了劣势。
这怎麽看都不划算。
只是,当丞相尝试着将扩张的地方逆转,不再着眼“江西”和“江南”,思路好像一下子就清晰了。
尤其是“佛门”的两位。
金山寺孤悬海外,需要与江西佛门抱团取暖。
可是,假如江西佛门不是进攻的目标。
对他们而言,就不存在“唇亡齿寒”的顾虑了。
因为“广智”如今只是被禁闭,既不是死了,也不是跌落了果位。
广闻完全可以等到广智出世。
当然了,广闻也可以选择援助金山寺。
但坊间早有传闻,广闻师太是一个很容易被情绪左右的人。
方丈曾经背弃过佛门。
丞相就赌她会选择落井下石。
即便不会——
丞相也没有损失,因为真正决定要不要进行豪赌的,只有武帝本人。
自己只需要给他提供计划。
除了金山寺,还有一个瀛洲岛,若能将其覆灭,这也是替江东扫掉了一个障碍。
不管怎麽看,这都比征讨江南看起来要明智些。
随後,丞相立刻向武帝进言,并且详述了自己分析出来的利弊。
武帝相信他在战略上判断。
不过,如今大武有三尊果位,他也可以选择倾听国师的建议。
丞相不由心中一沉。
他看向国师的方向,腹中早就构思好了反对的言论。
但是,国师同样不按套路出牌。
“老臣以为,丞相大人的计策甚好!”
国师说完,甚至与丞相对了一个眼神,颇有几分心照不宣的意思。
丞相承认自己是包藏祸心的。
可这一刻的国师,竟是让他有种找到同类的感觉。
搜书名找不到,可以试试搜作者哦,也许只是改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