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3章精神原子弹炸穿防线(第1/2页)
《光明报》是一份地位特别的报纸,其办报的宗旨是“引领大众思想文化”,因此理论水平很高,有一批专门披着马甲写理论文章的智囊。
历史上,这份报纸曾数次输出足以写进教科书的论点。而这次,它把目标瞄准了“信仰”。
它在其中写道:
“有一批钱桥的小学生,发现这个社会的风气正在把一切都向钱看齐,孩子们感到疑惑,所以向巴老写信询问。他们的信件很快得到了巴老的重视,巴老的回信中,请他们看一看《小鞋子》这一部电影,如果有能力的话,再看一看原著,拜访作者的师母刘一清女烈士的陵墓。”
“这个作者鼎鼎大名,是近年来最优秀的家余切。孩子们看完电影和原著后果然很受感染,前去烈士陵墓表达哀悼,之后再一次上课时,被问到‘今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答案变成了科学家、文学家!”
“孩子的思想纯粹又善于被激励的,然而大人们在想什么,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有时忽视的。”
文章的话锋到此一转:
“什么作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要谈到余切的新《潜伏》,以及其中假结婚剧情的人物原型马识途。”
“马识途是余切的恩师,同样是个家,还是个地下工作者,1931年,马识途初中毕业后,遵循‘本家子弟十六岁必须出川’的教诲,乘船东出三峡,开始他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他三次考入国家顶级大学,又三次退学,他和飞虎队结成朋友,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发展地下组织……”
“马识途不仅仅自己身体力行,受他的引领,他的弟子同样走向争取人民幸福的道路……”
这篇文章很长,把马识途的一辈子也罗列了,余切和罗广斌这两个有成就的作家,更是重中之重,这篇文章同样很短,因为只凭借一些文字,是无法写尽马识途这一生的,老马活得太长了。
文章一经发出,即引起较大反响。《潜伏》是热门,从北到南没有不看这一篇的读者,它引起纯文学杂志《收获》卖脱销,各地订购杂志的邮局人满为患,新华书店连续一个月,由营业员写下来的“最需要印刷和订购的”头一名永远是它。
然而,社会大众却很少知道这篇引用了“马识途”的人生经历。
《潜伏》原著中余则成其实有多个人来组成,最主要的特务经历是被带到宝岛,50年被杀害的“吴石”将军,而“假结婚”一幕则是马识途和刘一清烈士的照搬,还有一些用了李碧光、刘青石等人的事迹。两个人朝夕相处,又具备同样的理想信念,自然会产生感情。
而在《潜伏》中,晚秋、左蓝、翠萍几个性格迥异的女角色,其原型竟然是同一个奇女子。那个葬在烈士陵墓中的女战士。
这实在是令读者感到震撼!
如今刘一清烈士已经远去,而马识途仍然活着的。
记者们纷至沓来,都去找马识途采访。央台做了一套对话节目,赞助商是泰国的卜蜂集团,节目请来了《联播》的新女主持人卢晶。卢晶和一整个访谈节目组从首都乘飞机到蓉城,到马识途的家中采访他。
马识途的家格外简朴,就是一套单元房,就连面积也不算大。节目组感到吃惊,马识途也感到“吃惊”,问他们:“你们是哪个哦?”
卢晶道:“我们是央台的节目组,专门来采访您的。我是《联播》的女主持,您认识吗?”
“咋个不像呢?”
“马老师,我们女主持上节目时,带了假发,又穿了西装。您老现在看到的是本来的我,我是个年轻的姑娘,我留着披肩长发,喜欢穿裙子。”
马识途笑道:“看来,你也为你的事业‘伪装’了你自己。”
整个节目组的都发出大笑声。
这一档对话栏目果然大受欢迎,马识途在其中妙语连珠,令观众对他印象深刻。
节目有一个名场面。
主持人想要拍摄马识途家中,表达马识途作为国家干部十分简朴,马识途却让主持人采访空空如也的墙壁。他说:“我这儿有一面旗帜,你们看到了吗?”
女主持卢晶蒙了:“除了墙,我什么也没看到。”
马识途忽然“恍然大悟”,一拍脑袋:“哦,我想起来了,这面旗子被我送给了余切。它是一个五颗星星画错了的红旗。”
主持人当然就会问:“这儿本来是一面什么旗子?星星为什么画错了!为什么您要送给余切?”
马识途随即坐在沙发上,开始了自己的回忆:“共和国成立时,消息从首都传来了封闭的渣滓洞,此时,洞中被关押的地下党成员仍然遭受非人的折磨,其中就有我的一个学生罗广斌,他可以算是余切的大师兄。”
“为了激励大家在残酷的折磨中保持对生的希望,对事业的信心,众人在洞中凭借想象,绣出了这一面错漏百出的红旗……”
故事讲完后,马识途再指着墙壁道:“这儿是有一面旗帜的,虽然它形体上不在了,却活在了我心中。”
记者卢晶沉默了,而后道:“也许人也是这样吧。”
马识途点头:
“余切的《潜伏》里面有一句话,是借由余则成说给翠萍的。余则成说,我们的故事不能被忘记,要一辈一辈的往下传,儿子讲给孙子,孙子讲给曾孙……这样我们的身体虽然消亡了,但却实际活在了真正的人间。”
“这是不是像臧克加先生写过的那一首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其实已经死了。”
此话掷地有声,简直是整个采访的最高潮。
余切的宿舍里面有电视机,他打开电视看完了这一整场的节目。
老马真会做节目!
马识途这个人写的成就,说实在的不算很高,但真的很适合搞节目。他这个人在茶馆没有白混几十年,一把岁数了,还是能把央台节目组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而且很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忽然说出一句了不得的话。
随后,《人民文学》再一次连载了马识途的《清江壮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3章精神原子弹炸穿防线(第2/2页)
这个7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过,现在乘上了《潜伏》的东风,也再一次出版了。讲述马识途的地下党生涯,以及他和他大女儿失散又走回来的过程,书中记载许多英雄人物,读来可谓是龙腾虎跃、壮怀激烈。
受到《潜伏》传播的影响,罗广斌的《红岩》也得到再版。因为都是描写地下党生涯,都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主、配角,有些文艺评论家认为,《潜伏》正是《红岩》的精神续作。
这种观点受到《京城文艺》主编李铎的强烈反对,他发表评论称:“让大刀从我的头上砍过来!我讲句实话,《潜伏》从艺术塑造来讲,比《红岩》要高得多,我尊重罗广斌老师,但这两本书不是一个水平的作品!”
社院副院长钱忠书,也看了《潜伏》的连载文章。他不喜欢公开发表自己见解,却在和朋友的聊天中说:“《红岩》在文学上可供后人学习的极少,而《潜伏》却不一样,它简直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从成就上讲,我们不能把老子放在小子的后面,何况这是个爷爷、曾爷爷!”
《收获》编辑部。李小林收到了余切写来的稿纸,看完后正在发愁。
发不发呢?
不发,读者要再等两个月。
发,《收获》又要再次打破惯例,专门为了一部,在一段时间内更改自己的出刊节奏。
连载《潜伏》的《收获》是一个双月刊,每两个月发一次刊,如果有写的特别长的文章,要连载个大半年。这对情绪要爆炸的读者来说无法忍受。
自第一期发布以来,整个《收获》的编辑部,都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读者们向他们催稿,向余切催稿,李小林形容这是“幸福的烦恼”。如今余切的第二期稿子,已经拿到了《收获》编辑部。
要不模仿一下《十月》?从双月刊改为单月刊?
不,不!
《十月》能做成功,是因为整个出版社旗下都让出了资源,《收获》却是临时兴起,这种事情很不专业。
李小林想来想去,似乎不应该急着发出来,而应该按照正常节奏。
于是,《潜伏》的下文已写出,立刻成为一种“核弹级”的秘密。李小林勒令全社上下一定要“像干特务一样的做好保密”工作,为此召开了动员大会。会上有人提出:“《潜伏》第一期出刊的时候,纸还在印刷厂上,全沪市上下已经开始谈论起余则成的特工生涯,余则成为革命假结婚传得到处都是……我们真的能保守秘密吗?我特别的悲观。”
李小林道:“我知道这个有些反人性,但这是精神子弹和职业操守之间的对抗,我们相信我们出版人和编辑的职业操守。”
李小林真的相信吗?
她其实也不相信,但她觉得走漏一点的消息,问题不大。李小林回家和她父亲巴老聊到这件事情,巴老说:“你那里居然有第二部分,你必须马上拿给我,讲给我,否则我茶饭不思,比死了还要难受。”
放学回来的小端端也道:“妈妈,今天我不吃饭了,你讲讲后面写了什么吧。你要是不说,我去找余切了。”
傍晚,吃完饭,巴老又催促她赶快拿稿子来,他道:“我感到浑身上下有蚂蚁在爬,一天让我看不到故事,我一天就没办法安生。”
李小林苦口婆心,用杂志社的长远发展,把巴老劝下来了。“爹,你可千万不能糊涂!”
巴老也是《收获》的总编,他想来想去,克服了自己的本能。然而,他家中是沪市文艺圈举办沙龙的所在地,经常有一批文艺圈的名流来他家搞活动,《潜伏》有了第二部分的消息,不免就泄露出去了。
有一天在聚会中,大家都在谈论“余则成”这个人,然后心怀景仰,为了后面剧情的发展争得不可开交。漫画家张乐平说:“哎呀,我真想知道,余则成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巴老说:“你不是之前被气跑了吗?为什么也看《潜伏》了。”
张乐平道:“只要让我看到后面的稿子,让我再晒上一整天也好。”
写出过《雷雨》的曹禹(姓万)也在巴老家中。他道:“我自从看了这本后,整天都牵挂余则成的命运。知道居然有真实人物之后,我更加忧心了。”
巴老问:“为什么?”
“因为真实历史上,那些余则成的原型们,几乎没有好结果。马识途命最硬,也一度妻离子散。一想到余则成这么有信仰的人,处处都谨小慎微的人,最终难逃一死……我就心里发闷,我迫切想知道余切会怎么写。”
是啊!余切要怎么写?
写个大团圆,这和历史不符;写个余则成被迫害致死,这又打破了余切一直以来给读者的印象。他一直是一个“大团圆”式的作者,他很少写悲剧。
巴老忽然也被吊了胃口。他不是一个守口如瓶的人,相反,他十分内耗且纠结。所以他忍不住道:“其实第二期已经写完,只是我们还没办法发出来。”
什么?
《潜伏》竟然有了第二部分?
说者有意,听者也有意。
《潜伏》已经火到这样,哪里能保留住风声?
第二天,李小林回到家,发现十多张熟面孔正望着她。这些人正是沪市文艺圈的众多名流,他们道:“李小林,李主编,《潜伏》后面怎么写的?”
李小林还想装傻呢:“我不知道,余切还在写。”
“胡说!”巴老道,“余切已经写完了。”
李小林懵逼了:“爸爸,你说什么呢?”
巴老道:“我想清楚了,我首先是一个读者,然后才是其他。这故事让我抓心挠肝,我是看着余切写出来的,到底后面发生了什么,你快告诉我!”
这十几个人有哪些?他们正好是原先通过李小林,想要联系余切来聚会搞沙龙的那些文艺工作者们。
李小林无奈道:“精神原子弹已经把你们的防线都炸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