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7章新小说(第1/2页)
“余切,响鼓不用重锤,快马不用加鞭。”
“你受到这么多人喜欢,又有能力,今后一定要多做一些事情。还记得你在我家,你说过什么吗?”
余切当然记得!
当时,他正从老山前线下来,到马识途家里面拜师。
马识途问他“何以成为文豪?”
在老马的时代,时代的主题就那一个——救国图存,人人的脑袋上都有个达摩利斯之剑,所以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作家,自然就能成为民族英雄,成为文豪。
而在余切这个时候,大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在打仗,有的在下海,有的要出国……要成为大作家,满足这么多人的主题,是比过去更加困难的。
所以余切回答道:“年轻人们需要我,我争取让世界人民也需要我!”
他现在把这句话,再次慷慨激昂的复述了一遍。
老马满意点头。
回想起余切这两年做过的事情,是完全符合他当初立下的壮志的。
“这就够了,这就够了!”马识途道。
两人在此分道扬镳。
二十五号,沪市制片厂举办庆功会。级别很高,沪市宣传部特地派了一整个班子来研究,举办的地点也在市政协江海厅。
《小鞋子》众多主创全来了沪市,好多人已经有段时间没遇见过了。
谢晋见到余切后很激动:“余老师,你知道电影票房多少了吗?”
“多少了?”
“两千七百万!”
“这票房很多吗?”
“多,多得不得了!我们的片子才上映一个月,就拿到了这种票房。一整年恐怕能有五六千万——这要打破《少林寺》的记录了!”
这么夸张?
余切也吓了一跳。《少林寺》那片子放了很多年,总票房到了一亿还多,全国四分之一的人钱看过电影。
但是,谢晋又说了:“《少林寺》的票价很便宜,一毛钱,咱们三毛钱一张,还是占了一些便宜的。”
“那也是破了记录!”
文艺圈存在一种远古吹,讲究个开山立派的祖师爷,到时候余切做编剧的这部电影,就能成为镇压未来各路导演的天堑了。
八十年代,家统治了中国电影,这一点儿不夸张。
85年的金鸡奖最佳影片角逐中,一共有五部电影获得资格,其中除了《谭嗣同》是纪录片之外,另外四部全部出自原著,电影编剧全部是家。不仅如此,获奖的最佳电影《红衣少女》,正出自于《城》编辑屈铁宁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第五代导演的扛把子,张一谋、陈恺戈等人,都在电影《黄土地》中担任主创,而这电影又改编自作家柯蓝的《深谷回声》。没有文学家,他们要陷入到无戏可拍的局面。
电影局的老大是家陈沪生,统管电影局的文化部门的一把手,仍然是家王濛。金鸡奖、华表奖……通通是影协和文联共同举办。
制片厂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中,家不仅薪酬远远高于演员,在地位上形同于制片厂的合伙人,而演员只是制片厂旗下拿着津贴的员工。家不仅可以“建议”谁来演这一部戏,还可以“建议”谁来担当导演。
正因为家在今天,有如此显赫的地位!才使得余切在《小鞋子》剧组中说一不二,初出茅庐的姜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成了他的小弟。
庆功会上,时任沪市宣传部门领导的陈立道:“同志们!这部电影取得的成功,首先要感谢一个好剧本的出现,然后要感谢导演艺术家谢晋的努力,没有这两个人,这部电影不可能受到这么大的欢迎!”
“我们在此做一个阶段性的成就总结,也把电影送去海外参展,目前,在捷克的卡罗维发利,在伊朗的德黑兰……都有这一部中国影片的出现。电影在海外的播放中,受到了评委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实在是让我们受到鼓舞的大好消息!”
怪不得宣传部委都来了。
原来这电影已经走出了国门啊。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陈立激动得脸通红。谢晋朝余切挤眉弄眼,大声道:“你建议我拿去国外参展,我真申请参展去了!”
余切道:“然后呢?”
“然后就像你说的那样,大受欢迎!”
陈立做出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
“请余切来讲话。”
余切迈步上台道:“我前几天才和我老师分别,他告诉我作品是写给群众的……好多人说这是个正确的废话,我说,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受到群众欢迎!”
“有的人从来没有过,又怎么能理解我们的抱负。”
“只要是真正受到过认可,就不会再有什么疑问。我们为什么而创作,我们是为了群众来创作的!”
“——好!余老师说的真好!”
主创们纷纷叫好。随后,又是谢晋上去讲话,他谈到了《高山下的环》首映时,因为奶油小生唐郭强等人忙着和影迷会面,以至于在和前线战士的慰问中迟到了,谢晋大发雷霆。
谢晋朗声道:“我们这部电影同样在前线首映,八月一号是电影是上映日期!”
“老山、者阴山、法卡林山……都有下来的部队,在前线支起的帐篷当中,看完了这一部电影。越南人能不能看到呢?我们应该扔胶卷过去,然后他们把投降的白布举起来,作为投影用的幕布。”
谢晋这俏皮话把众人都逗笑了。
疆省来的演员古丽孜努尔道:“我也得感谢余老师,没这部电影,我肯定是要回天山制片厂的,怎么可能来沪市?”
宫雪在发言中,也表示:“这已经成为我最满意,最被人熟知的电影。”
后来的大导演姜纹正在底下呢,摩拳擦掌,很想上去讲几句话。可惜他在片中的角色不重要,只能等演员们下来后才发言。
“让我说说话,让我说几句话啊!”姜纹道。
谢晋道:“你要讲个什么?姜纹?”
“大家都是自己人,我不说客气话了。我主要是表达对我余哥的景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我听说他们万县有个倒爷成立了个读书会,叫一心会!我觉得,我也该加入到这个组织来,取代这些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7章新小说(第2/2页)
“这个一心会,不应该是一些只知道赚钱的商人,而应该是胸怀理想,心里面有抱负的文艺青年来组成。余老师,您认为呢?”
“——不好!”余切翻了个白眼。
宫雪道:“我现在觉得一切都好像梦一样,梦醒了,我就错过了这样的作品。”
“你不会错过的!”姜纹说。“事情也很简单,今后您学着谢导一样,对余老师软磨硬泡,我估计除非是没办法,不然,肯定还有其他出演的机会。”
“软磨硬泡?为什么要软磨硬泡?”古丽孜努尔也好奇了。
余切写了些国外的作品——说不定将来她有机会呢。
姜纹介绍道:“我们如今和余老师的关系是这样。在电影拍摄前,已经全国知名;在电影拍摄时,继续有名气;电影拍摄后,他下一部,肯定还能拿到好成绩——事前,事中,事后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所以荣誉的关键并不在于电影,而在于余老师。”
宫雪好看的眉毛扭一块儿了:原来谢导当时是这么拿到改编权的。
她有点若有所思。
软磨硬泡,究竟怎么个软磨硬泡?
沪市这个地方,市民确实很有看电影的热情,家们也经常客串电影的影评家。庆功会结束后,《收获》这种纯文学杂志,竟然也写了对电影的赏析——署名人还是李小林。
她是小端端母亲,还是巴老的女儿。
李小林在文章中道:“余切和谢晋的合作简直是一次热恋:余切写了个伟大而朴实的故事,而其中有很多巧思;谢晋同样大巧不工,但那些使我们感动的镜头,同样有他独到的技术。”
“我们之所以觉得阿里的小脚,泡在金鱼池中那一幕,格外的震撼,是因为谢晋在这里改变了帧数。一般的电影帧数是三十帧,而谢晋在这里用了六十帧。”
“因此,虽然动作上并没有变慢,但我们忽然有了一种‘慢动作’的感觉,在我们的感官中,一切都变得慢了,我们被迫记住了这一刻,而它和我们的情感直觉是相符合的。”
分析的还挺专业。
李小林还挺有一手——哦!《收获》杂志这个编辑李小林,好像是沪戏毕业的?
余切想起来了。
巴老这个女儿李小林,本来就是表演院校的高材生。
巴老也是个爱看电影的,而且因为眼睛不好,喜欢戴着墨镜看电影。港地有个墨镜王,沪市这边这个得叫墨镜巴。在他的影响下,恐怕他全家都是电影迷。
六十帧拍摄是谢晋的拿手好戏,他可能没有系统学过,但他自己琢磨出来了。拍摄这一幕的时候,姜纹也在场,姜纹觉得纳闷:“谢导,你为什么要这么拍?”
谢晋会做导演,却不会讲戏,只好道:“姜纹,你别管,你按照这么拍就行。”
然后等片子一出来,再给姜纹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姜纹看后十分震撼:“我学会了。”
这个技术也成了姜纹的招牌技术,拍摄角色独白、特写、还有一些情感冲击的画面时,姜纹就用这一招。
余切来了沪市,自然也要拜访巴老。此前他曾答应过给《收获》写,但一直没发出来,李小林也没催。这一次,说什么也得发到《收获》上面去。
——————
武康路113号。
余切叩开巴老家那绿色铁皮大门,李小林见到他很高兴。
“我爸最近正忙一个事情,不知道怎么办,你看看你有没有什么主意?”
“你先说是什么事儿?”
“他来给你说吧。”
李小林领着余切直奔屋里面。
巴老果然唉声叹气,让余切有点手足无措。
事情是这样的。
今年暑假,钱桥中心小学10位五年级同学,面对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感到了困惑和迷茫,他们给巴老写去了一封求教的信。
巴老是个特内耗的人,他身体也不如马识途硬朗,人老了就喜欢回忆过去,今年巴老写了不少“忏悔”文章,又见到小学生写了这种求教信,给他整的很难过——我们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我们似乎在失去信仰。
让小学生不看钱吗?
那不是太虚伪了。
让小学生盯着钱看?
这更不可能。
余切的《小鞋子》被巴老推荐给这些小学生看,但巴老仍不满意。他觉得当小学生都发出疑问的时候,社会上的大人已经被毒害很久了。
“余切,你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如今失去了信仰吗?”他问余切。
“我不知道,您这话问的太大了。”余切说。
“那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这当然有了。
余切正打算写《潜伏》这一个电视剧。它原时空取材自马识途的一部分经历。
主角余则成做地下党时,被组织安排和另一个地下党做革命情侣,情况和马识途和他爱人几乎一模一样。
而且,《潜伏》里面有三大女主角,一个好得不得了,没啥缺点;一个是余则成的引路人和理论老师;最后一是翠萍,是余则成的革命战友和最后的爱人。
电视上映之后,观众为了余则成到底爱谁议论纷纷,实际上,这三个正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方面。
因为在马识途的眼中,他被迫害致死的爱人,本来就是大小姐出身,却又有工农阶级的坚强,既鲁莽又细心,既温柔又朴实,既娇弱又勇敢……正是这样的人。
余切再一次在巴老家中住下,写这么一个。他把的梗概告诉给巴老,巴老很感兴趣,邀请他一定把放在《收获》上发表。
余切道:“我本来就是要发到收获上面的!”
与此同时,马识途也从沪市离开,沿着长江坐船回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