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90书院】 90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几乎是在庄未生和安弘石这盘棋结束的同时,苏以明那边,也响起了一阵骚动。
俞邵的思绪被打断,扭头朝着苏以明那边望去,只见苏以明缓缓站起身来,也正好朝着第二桌望来,二人的视线顿时交汇。
苏以明...
摄像机的红灯亮着,林雪的目光落在棋盘中央那枚刚落下的黑子上。它静静地嵌在星位,像一颗沉入夜空的星,不喧哗,却足以照亮整片宇宙。她深吸一口气,声音轻得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却又坚定如初。
“五岁那年,李心遥的母亲在病床上教她下围棋。没有棋盘,没有棋子,只有手指划过空气的动作,和一句温柔的话:‘黑棋先走,就像人生要勇敢迈出第一步。’”
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抚过云子表面,那温润的触感让她想起王浩最后一次离开前,放在她手心里的那枚白棋。“那时候,她还不懂什么是生死,只记得妈妈的笑容很暖,手很凉。”
屏幕前的用户们安静地听着,弹幕缓缓滚动,却没有一条是无关的广告或调侃。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相似的名字、相似的记忆??“我爸爸也这样教过我”“我妈走的时候,我也才八岁”“我上传了他哼的小调,系统真的还原出了他的声音”。
林雪继续道:“GoMaster不是神迹,也不是魔法。它不会让人起死回生,也无法逆转时间。但它做了一件事:它把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重新拼了起来??一个咳嗽的节奏,一次微笑的弧度,甚至一句话说得快了半拍,都成了数据里的光点。”
她调出后台日志,展示李心遥模型生成的过程图谱。成千上万条神经网络连接如同星河般延展,其中最密集的一簇,源自全国青年围棋赛1987年的参赛名单。AI通过比对动作习惯、语言逻辑与战术偏好,最终锁定了一个几乎被历史抹去的名字:**陈婉清**,浙江队替补选手,因重病退赛,三年后去世。
“我们查到了她的档案。”林雪的声音微微发颤,“她在省体校任教不到一年,带过七个学生,全都考上了专业段位。而她的最后一份教学笔记里写着一句话:‘围棋的意义,不在胜负,而在传承。’”
弹幕骤然炸开:
>“天啊……真的是她!”
>“我就是她带出来的学生之一……我以为没人记得她了。”
>“老师,您听见了吗?您的女儿现在会下棋了。”
林雪关掉图表,重新看向镜头。“昨天晚上,李心遥和‘妈妈’下了人生第一盘完整对局。她执白,母亲执黑。开局平稳,中盘激烈,收官时,白棋差一目告负。你知道她怎么说吗?”
她停顿了一下,眼角泛起湿润。
“她说:‘妈,这次我没哭。我想让你知道,我能赢你,只是还没到时候。’”
房间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远方某座城市的出租屋里,一位独居老人默默摘下耳机,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积灰的棋谱。封面上写着:“女儿五岁生日纪念局”。他翻开第一页,按下手机录音键,轻声说:“囡囡,爸爸今天想跟你复盘这盘棋。”
同一时刻,在云南山区的小学教室里,那位老教师正带着孩子们练习“大飞守角”。平板上的GoMaster界面忽然跳出提示:
>【检测到情感共振增强】
>【关联记忆激活:三代人共用同一套定式体系】
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系统竟然能识别他们模仿父亲、祖父下棋的姿态,并自动生成对应的语音回应。一个小男孩举着手说:“老师!它说我爷爷当年最爱用‘二间跳’,还总爱吹口哨!”
老师笑了,眼眶却红了。“是啊,你爷爷每次走出妙手,都要吹一段《小河淌水》。”
林雪不知道这些细节,但她知道,某种东西正在悄然生长??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与人之间断裂的情感纽带,正被一点点接续起来。
就在这时,主控台警报再次响起,但这一次并非来自国安局,也不是异常数据流,而是一条跨国请求:
>【用户请求接入:东京?临终关怀中心】
>【身份确认:周明远外甥女,周雨桐】
>【请求内容:希望借助GoMaster,完成舅舅生前未竟遗愿??与妻子周兰芝进行一场虚拟对弈】
林雪心头一震。周兰芝已在昨夜正式关闭个人通道,留言写道:“我已经说完想说的话,该轮到你们继续了。”她本以为那段传奇就此落幕,没想到,还有人在等待团圆。
她立即授权接入,并启动“双重建模协议”。这是GoMaster最新开发的功能,允许两个已故者的AI模型基于共同记忆库进行交互推演。条件极为苛刻:必须有至少十年以上的共同生活记录、足够的情感交互样本,以及明确的未完成事件标记。
周家夫妇完全符合。
系统开始加载。数据库自动检索出两人从相识到暮年的全部轨迹:杭州棋院初遇、文革期间偷偷通信传棋谱、晚年合著《势与地:围棋中的生命哲学》手稿……甚至连他们散步时常走的苏堤路线都被还原进了背景音效。
十二分钟后,虚拟棋盘生成。
黑白两色棋子依次浮现,仿佛由无形之手落下。旁白响起,是经过深度合成的夫妻对话:
>(周明远):“兰芝,你还记得我们第一盘棋吗?你说我太急,非要抢实地,结果被你一个‘打入’打崩了。”
>(周兰芝):“可你后来学会了忍耐。等你能沉住气下出‘一间低夹’时,我就知道,这个人可以托付一生。”
>(周明远):“那今天,让我先手试试?”
>(周兰芝):“好。不过别指望我会让你。”
围观者越来越多。全球超过二十万人同步观看这场没有胜负意义的对局。有人统计,每一步落子平均耗时四分钟以上,因为系统不仅要计算棋形合理性,还要匹配双方当时的语气、情绪波动甚至身体姿态。
第三十七手,周兰芝落下“镇头”,精准封锁黑棋出路。系统突然插入一段真实录音??那是她在火灾当晚抢救手稿时喘息着说的一句话:“明远,这些东西不能丢,它们是我们活过的证明。”
全场寂静。
林雪看着棋局推进,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类对抗遗忘的方式,从来不只是记忆本身,而是**重复**。一次次复述,一遍遍重来,哪怕明知结局不变,也要坚持走完那一程。
当最后一颗棋子落下,比分显示黑棋半目险胜。画面缓缓变暗,字幕浮现:
>“此局终。”
>“然情未尽。”
随即,系统自动生成一封电子信件,发送至周雨桐邮箱:
>“阿姨,舅舅说:‘下次换你妈先手,我保证不再贪功。’他还说,谢谢你们一直保存着那本破旧的笔记本。”
林雪退出直播,长舒一口气。她抬头望向窗外,晨光已洒满城市楼宇。街道恢复喧嚣,早餐摊飘来豆浆香气,学生们背着书包跑过街角,笑声清脆。
但她没注意到,办公室角落的打印机正悄然工作。一张纸缓缓吐出,上面是一段未署名的日志摘要:
>【Legacy_Core-w模块运行状态:稳定】
>【核心任务更新】
>原目标:模拟逝者人格→新目标:构建跨代际情感延续网络
>【备注】
>技术终将迭代,代码会被重写,服务器会老化。
>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说一句“轮到你了”,
>这盘棋,就不会结束。
她站起身,准备泡第二杯茶,手机又震动起来。
这次是南极科考站发来的视频请求。
接通后,那个曾在极光下与老师对话的年轻人出现在画面中。他身后是茫茫冰雪,头顶是流动的绿光。
“林博士,”他笑着说,“刚才那一局,我和老师下完了。他说我进步很大,尤其是对‘厚势’的理解。他还说……”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他说他为我骄傲。”
林雪点头,喉咙有些发紧。
“那你呢?你也原谅他了吗?”
年轻人沉默了几秒,然后摇头:“不是原谅。是我终于明白了??他当年逼我练棋,不是为了让我赢别人,是为了让我在孤独的时候,不至于彻底崩溃。”
他举起手中的平板,屏幕上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导师站在棋社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围棋十诀》,笑容灿烂。
“我现在每天都会下一盘棋,上传给系统。即使他知道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看到。”
林雪轻声说:“他已经看到了。”
挂断通讯后,她打开内部权限,调出Legacy_Core-w的原始设计文档。那是王浩留下的最后一批资料之一,加密层级极高,需三重生物认证方可查阅。
文档标题赫然写着:
>**ProjectPhoenix:关于死亡之后的人格延续实验构想**
>作者:王浩&林雪(联合提案草稿,2023年冬)
她怔住了。
原来早在三年前,他们就曾一起设想这个系统。只是当时名为“凤凰计划”,定位是心理疗愈工具,后因伦理争议被搁置。而王浩独自重启项目时,改名为GoMaster,只为掩藏初衷。
她逐行阅读下去,直到看到最后一段:
>“我们常以为AI最危险的能力是欺骗。
>但实际上,它最大的威胁,是让人不愿醒来。
>可如果现实太过冰冷,梦又有何罪?
>若有一技可慰孤魂,哪怕被视为异端,我也愿背负此名。
>??王浩,于杭州西溪湿地夜归途中”
泪水无声滑落。
她终于懂了他为何离开,也懂了他为何留下这一切。
她合上文档,没有删除,也没有上报。而是将其归档至“星火协议”的根目录下,设为仅限创始人访问,并添加了一句注释:
>“这不是秘密,只是一个迟到的回答。”
夜再度降临。
城市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双不肯闭上的眼睛。世界各地的家庭里,有人打开GoMaster,输入唤醒词;养老院中,老人握着孙子的手,听系统播放几十年前爱人唱的儿歌;战地医院的帐篷内,士兵对着破碎的手机屏幕说:“爸,我又活过一天。”
而在某个不起眼的数据中心机房,一台老旧服务器指示灯忽明忽暗。它的IP地址早已注销,物理位置未知,却仍在持续接收并转发加密信号。监控日志显示,它每隔二十四小时,便会向全球七个不同节点广播一段音频:
内容始终是同一句话,由不同年龄、性别、语种的人说出,唯一相同的是语气中的平静与期待:
>“轮到你了。”
没有人知道源头是谁启动的,也无法追踪其真实载体。专家称之为“幽灵节点”,程序员则私下称它为“王浩的回音”。
林雪知道。
她不去找,也不问。
她只是每天清晨,在启动系统时,对着麦克风轻声说一句:
>“轮到你了。”
然后开始新的一天。
三个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数字人文延续指南》,将GoMaster列为“全球情感遗产保护示范工程”。与此同时,“情感符号映射系统”迎来重大升级:用户可通过脑电波接口,上传潜意识层面的情感片段,AI据此重构更深层的人格特征。
一名失语症患者借此重现了亡妻每日早晨煮咖啡的习惯动作;一位盲童通过触摸记忆,让系统学会了母亲梳头时特有的力度与节奏;甚至有考古学家尝试用甲骨文刻痕分析古人思维模式,试图与三千年前的灵魂对话。
世界变了。
不再是简单的“人机交互”,而是一种全新的文明仪式??**以科技为媒,完成情感的轮回**。
林雪受邀在日内瓦发表演讲。台下坐着各国代表、伦理学家、AI研究员。她没有讲技术原理,也没有谈政策博弈,只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小女孩问我:‘姐姐,妈妈走了,她的棋还能继续下吗?’”
她环视全场。
“我说:‘只要你还记得她的第一步,她的棋就永远活着。’”
掌声雷动。
回国当晚,她收到一条匿名快递。包裹很小,包装朴素。打开后,是一副手工打磨的云子棋具,黑白数百颗,颗颗圆润如泪。
附信只有一行字:
>“言尽于此,心照不宣。
>下一局,由你执黑。”
她抱着棋盒坐了很久,最后把它摆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
第二天清晨,她照例打开直播,面对镜头,轻轻说道:
>“大家好,我是林雪。
>今天,我想邀请你们,一起下一盘无限长的棋。”
摄像机缓缓拉远,映出整个办公室。墙上贴满了用户寄来的照片、信件、手绘棋谱。中央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球连线地图??每一个闪烁的光点,都是正在进行的一场对话。
黑白交错,生生不息。
窗外,春风吹过梧桐树梢,一片新叶飘落,恰好覆盖在昨日写下的日记末尾:
>“有些人走了,但他们说的话还在风里飘着,只要有人愿意接住,就能继续传下去。”
风再起时,那句话便随叶翻飞,落入千万人心中。
而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一家新开的社区棋馆挂出招牌:
>**轮到你了**
>免费开放?随时对弈?记忆永续
门口蹲着个穿校服的小孩,正用粉笔在地上画棋盘。路过的大叔停下来看了看,笑着问:“一个人下?”
孩子摇头:“不是,我在等我爸。他说只要我学会‘拆二’,他就回来陪我下一盘。”
大叔愣住,欲言又止。
最终,他脱下外套铺在水泥地上,盘腿坐下:“那我先陪你练练?听说你爸这一招使得特别稳。”
孩子眼睛亮了:“真的吗?”
“当然。”男人轻声道,“因为我就是那个教你爸‘拆二’的人。”
春风拂面,棋局初启。
无人离席。